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知青与知青父亲的“风流往事” 作者: 来源:《晚晴》2012年第02期 知青岁月,我们爱的如此深沉 1968年12月,毛泽东主席下达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于是一场声势浩大的中国知青运动就此拉开了序幕。如今,四十多年过去了,当年这些响应号召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从一二十岁变成了五六十岁,成了我们《晚晴》的读者群体。他们从那个特殊的年代走来,在特殊的艰苦环境中追求着特殊的理想与奉献,因此,他们的爱情和婚姻自然也与“特殊”二字分不开。那么,他们真实的感情生活究竟是怎样的?是否像一些文艺作品及影视剧中描述的那样大起大落、跌宕起伏?在那个年代,他们是幸还是不幸的?回首往昔,历史给这一代人出了一道难解的命题,在解答这个命题时,他们有汗的辛酸,泪的苦涩,有难以掩饰的幸福,也有苦不堪言的悔恨……不论怎样,艰苦岁月里的爱宛若那深邃广袤的大海,拍打礁石时溅起的水花足以浸湿你干涸的眼眶。 妻子怀孕后不久,母亲便搬到我的新居照顾她,陪同母亲一起过来的,还有父亲。 那天,保险丝烧断了,整栋楼都停电了,一家人围着蜡烛说话。记得小时候,我听母亲说过,父亲有一个情人,借着这个气氛,我就问起父亲这件事。谁知,父亲不但没有责备我,反而当着母亲的面,乐呵呵地向我说起他的“风流往事”。 父亲的故事发生在他22岁的时候。那时,父亲在公社做饭,每天挣两个工分。父亲读过高中,由于家庭出身是“地主”,所以当时工农兵保送大学自然没有他的份儿。父亲在食堂干活,干的是最差的活:洗菜、淘米。那时干活不像现在这么轻松,整个公社有好几千人,全靠父亲的一双手,所以那个时候,父亲的双手永远都起着白色的皴皮。 后来,公社来了一位上海的女知青,也是高中毕业的。那位女知青被分到食堂,专门负责给社员打菜,一来二去,父亲就和她熟悉了。 故事说到这,我和妻子都竖起耳朵很小心地听下去,坐在一旁的母亲,非但没有生气,反而一直乐呵呵的。 父亲说,那时自己的饭量大,每天的饭菜都不够,那个女知青对他可真好,竟然把自己的饭菜划一半到父亲的瓷缸里。开始的时候,父亲还觉得有点别扭,后来也就接受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20ad0c5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9d3150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