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拼音化的可行性探究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汉字拼音化的可行性探究 作者:李若岚 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12期 摘要:本文通过梳理汉字拼音化争论的观点,回顾拼音化运动的历史以及分析成功推行拼音化国家的现状来探讨汉字拼音化的可行性。 关键词:汉字;拼音化运动;可行性 汉字作为一种意音文字,承载了汉民族悠久的文化历史。但由于其字形复杂、不依赖形态变化等特点,在学习与使用中有较多不便。因此部分学者提倡制定一套拼音化文字代替汉字,即推行汉字拼音化。 一、汉字拼音化的争议 对于汉字拼音化,大致可以分为三种观点。 一种是坚决反对。部分学者认为汉字绝不能拼音化。从文化角度看,推行汉字拼音化会造成历史、文化、科学的断层。从语言和文字的关系看,现行汉字是适应汉语特点的书写符号。汉语同音字多,有大量的单音节词,汉字可以很好地起到区别意义的作用。而且对不同方言地区的交流有积极作用。如果改用拼音文字,会违背语言和文字的统一性,也会造成交流的障碍,况且表音文字也并不完美。他们认为语言学界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完善汉字体系上,而不应投入过多精力推行拼音化文字。 第二种则主张汉字拼音化。例如吕叔湘先生在《语文常谈》中提到汉字推行拼音化以后简单易学,可以起到扫盲的作用。也有部分学者分析了汉语的发展,认为汉字局限了汉语的双音节化趋势,会混淆语言和文字的关系,阻碍语言学的进一步研究。汉字是反映汉语的一种书写形式,用汉字写英语,用英语写汉字在本质上没有问题,使用汉字只是一种习惯。提出汉字应该以词为基本单位来解决同音字的问题。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实行拼音化,对于中外交流,促进对外汉语教学也有促进作用。但同时也承认现行的拼音方案并不能很好的承担拼音文字的作用,汉语拼音化不能一蹴而就。 第三种观点认为汉字不能废除,但拼音化文字也并非不可行。应该制定一套与汉字并行的拼音化文字,既保留汉字又能用拼音拼写,利用两者的有点,达到最佳效果。 二、拼音化运动 这里笔者主要分析新文化运动以来的拼音化运动。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首先是国语罗马字运动。五四时期,随着白话文运动的成功进行,部分学者要求进一步改革汉字。代表人物有钱玄同、黎锦熙、陈独秀等。此次运动讨论了汉字拼音化的必要性,还议定了《国语罗马字运动拼音法式》。但由于社会动荡不安,政府支持力度不够等原因,这次运动只出版了少量的课本教材,并没有造成很大的影响。 第二次是19世界30年代开始的“拉丁化新文字运动”,此次运动由共产党人领导,以翟秋白等人为代表,拟定了“中国拉丁化新文字方案”,还制定了方言拼音化方案,出版了一系列刊物,也应用到了实际生活中。但由于方案本身的复杂性和抗战时期的社会环境,建国以后中苏关系恶化等政治原因,“拉丁化新文字”运动并未蓬勃的发展下去。 第三次提倡拼音化的热潮则伴随着计算机的迅速发展。在当时,汉字输入计算机成为难题,于是一批学者呼吁汉字拼音化。但很快因为计算机技术的飞速进步,汉字编码方案的出现尤其是五笔汉字编码的使用,汉字输入计算机已经不再是难题,所以这次的呼吁也并没有对汉字的地位产生根本性的动摇。 从这三次运动我们不难看出,除了改革本身对拼音化的方案并没有一个很好的设计之外,提倡汉字拼音化往往与特殊历史环境相关。例如五四时期知识分子为了改变社会积贫积弱的现状,或是三十年代与苏联交好,国家建设需要普及知识,亦或者国家要适应最新科技的发展。而由于国人对汉字使用的习惯性和强烈的心理认同感,就算是在民族存亡的情况下,改革汉字的阻力也是相当大的,所以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往往通过技术性进步来弥补汉字的不足,而很少想对汉字本身进行改革。 三、成功推行拼音化的例子 其实,实行拼音化并不是完全不可能。成功推行拼音化的国家有很多,例如越南,朝鲜,韩国。我国也有一些少数民族使用拼音化文字。笔者这里以谚文为代表进行简要分析。 为了改变朝鲜长期使用汉字书写造成的说写分离状况,提升民众的文化水平,世宗大王于1446年颁布了谚文作为新的书写符号,这种符号就是一种自创的拼音文字。 谚文的推行,使韩国民众的读书识字率大大增加,但同时也出现一些弊端。现在的韩国依然不能完全脱离汉字,学校设置汉语课,法律专业的学生必须懂得汉字。但我们也要承认韩国现代的社会中,汉字的使用频率已经大大下降,对于韩国普通民众来说,不懂汉字对个人不会造成实质性的影响。 建国以后,我国也推行了法案对汉语拼音进行规范,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这些法案虽然还存在一些争议,但是在向社会推广的过程已经被逐渐接受。 四、总结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在笔者看来,汉字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随着语言的变化而变化。纵观汉语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汉语逐渐向双音节词演变,类词缀现象越来越多,汉字在未来可能会逐渐演变成拼音化的文字。所以理论上,汉字拼音化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汉字拼音化的推行,除了受到语言内部各因素的互相制约,很大程度上也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没有迫切改革的需要时,汉字拼音化不会迎合大多数人的心理认同,也确实没有必要。所以不管是赞成还是反对,我们都应该看到语言发展的内部与外部规律,在具体的社会条件下,对汉字做出进步性的改革。 参考文献: [1]吕叔湘.语文常谈[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2]岑运强.语言学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3]徐时仪.百年汉语拼音化和汉字改革的探索和反思[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2(11):P90-94 [4]徐俊芳.汉字拼音化摭拾[J].集宁师专学报,2009,31(3):P38-P43. [5]葛校琴.中国地名英译拼音化之文化反思[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32(2):P61-P66. [6]劉丹丹.拉丁化新文字及其运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352ba15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9fa4a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