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家风不是口头的教育,而是一代一代身体力行的传承 家风,是一个家庭,甚至一个家族所流传下来的风气。好的家风,其实是每一个家庭都希望拥有的。但是,好家风并不是每一个人想拥有就能拥有的,它也不是属于口头上的说教,而是需要一个家庭里所有人的共同努力,特别是长辈的言行举止,然后用自身的行为来影响下一代,下一代又再传给下一代。如此一代一代继承下去,才能形成家风。 提起家风,很多人会想到清代重臣曾国藩。他在朝廷做官时,与家里的来往信件,最终形成有名的《曾国藩家书》。曾国藩多次提到了“家风”问题,其中,包括“孝顺、勤俭、理财、修身”等等。 曾国藩身居高位,但是对于家风的传承他自己是身体力行的,并不是只口头说说而已。对于他这样的人物,换成别人,可能家族里的人会打着他的旗号而去狐假虎威,但在曾国藩的约束下,曾家子弟都能谨遵家训,做到循规蹈矩。因为,他们都以曾国藩为榜样。 所以说,家风的传承,不只是在嘴上,而应该是行动上。如果一个家庭的长辈自身行为端正,他就能给子孙做一个好榜样;相反,如果长辈自己都行为不端,他的子孙又怎么可能会得到好家风的传承呢? 这样的家风传承,在我们老家真实地发生过,正好是完全相反的两个例子。 好家风,不是口头的教育,而是一代一代身体力行的传承 好家风,不是口头的教育,而是一代一代身体力行的传承 第一个例子:好行为就有好家风 在我们老家,虽然村子不大,但姓氏却不少:不到两千人的小村,居然有十个姓之多。陈姓人口最多,大约有三四百人;林姓最少,可能不到一百人。 据说,陈姓最初只有一户人家,生有六个儿子,三个女儿。当时的生活很穷苦。大儿子在18岁左右跟着别人到南洋谋生,一走就是几十年。但他不在家的日子,也并不是完全没有音讯,而是一直有写信回来,给家里报平安,也会描述海外的生活,不时还会寄一些钱回来。 在他的资助下,弟妹都顺利完成了学业,并各自成家立业。陈家大儿子60岁那年,举家从海外迁回来,并在村里开办工厂,助学助农。他对父母极孝,说自己离开家几十年,没有尽到做儿子的责任,如今回来,要把这一切都弥补到。 父母病重的时候,他体恤弟妹工作忙,主动把照顾父母的重任揽到自己身上。他的品行,也影响了他的弟妹和下一代。每一个人都主动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一大家人也都相亲相爱,凡事都有商量。 陈家父母死后,一家人还是以大哥为中心,什么事都会找他商量。在重大事件上,也会听取大哥的意见再做抉择。陈家有个“家规”,就是只要有长辈在,所有的子弟亲侄都必须把长辈看成是自己的父母那样去对待。如今,好几代人过去,陈家良好的家风还是一直在传承。家族越来越大,其子孙也都有不错的发展。 好家风,不是口头的教育,而是一代一代身体力行的传承 好家风,不是口头的教育,而是一代一代身体力行的传承 第二个例子:坏行为会祸及子孙 陈姓子孙的壮大,在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于家风的良好传承。前面说到的人口最少的林姓,在最初,听说人口数字还在陈家之上,但是林家子弟很不团结,常常为了自己的一点私利而大打出手,妯娌之间也不和睦,经常为了孩子或者家长里短 而吵架。 在这样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怎么可能得到好的家庭氛围的滋养呢?孩子得不到好的教育,长大以后,自然也无法用好的行为去教育自己的孩子。这样一代一代传承下去的就不是好的家风,而是让人叹息的败落。林家的后代,也是人丁稀少,少有能够有作为的人才出现。在经济方面,也远不如陈家那样的丰足。 当然,我所说的陈家与林家,只代表我们老家那里的两个姓族,至于其他地方的陈姓与林姓,不在我的讲述范围内。 好家风,不是口头的教育,而是一代一代身体力行的传承 好家风,不是口头的教育,而是一代一代身体力行的传承 所以说,好家风的传承,并不像老师教育学生那样的课堂理论,而在于每一个家族成员的共同努力,在于每一个人的身体力行,以身作则,才能有好的效果。所谓“身教重于言教”,就是这样的道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376ede2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275c7c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