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母题与再创作:从《淮南子》、《红楼梦》到鲁迅《补天》 《淮南子·览冥训》中记载了较长篇幅的女娲补天神话: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 于是女祸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和春阳夏,杀秋约冬,枕方寝绳;阴阳之所壅沈不通者,窍理之;逆气戾物、伤民厚积者,绝止之。 当此之时,卧倨倨,兴眄眄;一自以为马,一自以为牛;其行蹎蹎,其视瞑瞑;侗然皆得其和,莫知所由生,浮游不知所求,魍魉不知所往。 当此之时,禽兽蝮蛇,无不匿其爪牙,藏其螫毒,无有攫噬之心。 考其功烈,上际九天,下契黄垆;名声被后世,光晖重万物。乘雷车,服驾应龙,骖青虬,援绝瑞,席萝图,黄云络,前白螭,后奔蛇,浮游消摇,道鬼神,登九天,朝帝于灵门,宓穆休于太祖之下。 然而不彰其功,不扬其声,隐真人之道,以从天地之固然。何则?道德上通,而智故消灭也。 在这段文本中,女娲拥有“炼五色石以补苍天”、“积芦灰以止淫水”的神力,拯救苍生于“天不兼覆盖”的绝境,继而“和春阳夏”、“枕方寝绳”制定了新世界的秩序。女娲以其威慑力使得“禽兽蝮蛇”“匿其爪牙”,并享有“乘雷车”“服驾应龙”的尊贵地位。女娲给予了人类“卧倨倨”“兴眄眄”的安逸生活,也因此“名声被后世”,赢得后人的尊崇。而女娲最终“隐真人之道,以从天地之固然”,是因为她是天地力量的化身与象征,故“不彰其功,不扬其声”。 在千百年的传承与积淀中,女娲逐渐成为了天地至高力量的象征,她拥有无边神力,重建世界,拯救苍生,以其博爱与坚忍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记忆中的母亲形象。 因而可以说作为女神和母亲形象的女娲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母题之一。我从一本著作中摘抄了一段“母题”的定义: 母题是构成神话作品的基本元素。这些元素在传统中独立存在,不断复制。 它们的数量是有限的,但通过不同排列组合,可以转换出无数作品,并能组合入其它文学体裁和文化形态之中。 母题表现了人类共同体(氏族、民族、国家乃至全人类)的集体意识,并常常成为一个社会群体的文化标识。 或许当我们铭记我们的先祖的名字的时候,我们方能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也将获得一种神圣而强大的精神力量。我们之所以成为一个民族,乃是因为有共同的烙印与信仰。 文化母题不但存在于一代代人的文化基因中,也在传承中发生着种种演变。当一个文化母题被引入一个文学文本中,它将延展这一文本的厚度与深度,使文本与深广幽邃的文化天空相贯通。而当一个时代的思潮和一位作者的思想将文化母题在文学作品中进行重新孕育熔铸,母题将因此获得更为丰厚的意义和突破束缚的新生。 以《红楼梦》为例,全书以“女娲补天”开篇自有其深意: 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练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 …… 后来,又不知过了几世几劫,因有个空空道人访道求仙,忽从这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经过,忽见一大块石上字迹分明,编述历历.空空道人乃从头一看,原来就是无材补天,幻形入世,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 这块石头借了“女娲补天”足可睥睨人世的神力,以其超凡脱俗之态,将人间“好”“了”之道、盛衰之理娓娓道来,更显其灵性与觉解。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3820bce98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