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韩诗作中菊花意象的对比研究——以陶渊明的《饮酒·其五》和徐廷柱《菊花旁边》为例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谈中韩诗作中菊花意象的对比研究 说起陶渊明,我们总会将其和菊花联系起来,菊似乎已和陶渊明融为一体。陶渊明爱菊、种菊、写菊,为后世留下了五首菊花诗。其诗中出现的“菊”不仅仅是一种花卉的代名词,更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自此,菊真正成为古诗中的一个常用意象。本文以陶渊明的菊花诗为依托,结合陶渊明的现实经历,探讨其诗中菊意象的文化意蕴。 0 引言 魏晋诗人陶潜,字渊明,是我国山水田园诗派的鼻祖。《爱莲说》云:“晋陶渊明独爱菊。……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可见,陶渊明爱菊为世人公认,他对菊的喜爱在其诗作中也可见一斑。 1 菊可食,延年益寿 虽然陶渊明的菊花诗历来为人称道,但菊最早作为创作素材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可追溯到战国。据考证,《离骚》首次出现了菊的身影:“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罗英。”诗中的“餐秋菊”即饮菊花酒。 此外,两汉儒书《礼记·月令》有“仲秋之月,菊有黄华”的描述,此处的菊是作者单纯作为花卉写入的。而东汉《神农本草经》则有“菊服之轻身耐老”的记载,菊这一养生功效与《离骚》中古人饮菊花酒的习惯相呼应。可见,早在几百年前,我国百姓就开始关注菊花,只是当时对菊花的关注侧重于其药用价值。还需注意的是,受清谈之风与玄学的影响,汉末魏晋时期道教盛行,因其以人之长生为大乐,菊花“耐老”的功效颇受人关注,饮菊花茶和饮菊花酒的行为逐渐在一些文学作品中出现。 古人想通过饮菊花茶或菊花酒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陶渊明诗中的菊意象也具有这一含义。《九日闲居》中的“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意思是酒能祛除人心中的百般忧思,菊花知道如何益寿延年。这句诗中的菊意象所含意蕴是对前人对菊的认识的继承,是“世间百草皆入药”的中医理念的体现,展现出了蕴藏于菊的精深中医文化,“给学者们留下了探讨和研究的空间”。 2 菊可赏,凌霜傲骨 《饮酒·其七》中有“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一句,陶渊明笔下于瑟瑟秋风中独领风骚的菊有着美丽的色彩,花瓣上留有晶莹的晨露,实为萧瑟秋日里可供品赏的一道亮丽风景。 除了秀丽的风姿,菊的风骨更是令人为之倾倒。在《归去来兮辞》的“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一联中,小路的荒芜与松菊的旺盛于无形中形成强烈对比,展现出了菊特有的傲然凌霜的风姿。《和郭主簿》称:“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诗人由松菊生长之貌赞其为英杰,可见陶渊明对菊的关注点开始从外在深入内在品质,此处的菊已不再是只供赏玩与药用的植物,更成了一种精神象征。 自古以来,文人大都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志向,由于“人是社会性动物”,陶渊明也追求着这样的一生。他出身于没落的世家大族,受家族前人的影响,从小便开始学习儒家经典,积极入世。陶渊明十分勤奋,《与子俨等疏》记载:“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可见,年轻时的陶渊明是有报效国家的壮志的,《杂诗十二首·其五》中的“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亦可作为参证。但积极入世的他仕途并不顺利,战乱频繁、时局动荡,且魏晋南北朝采取九品中正制取士,官场腐败之风盛行,普通文人的处境很是艰难。一个人往往会被自己的处境影响,尤其是困境,就像《灿烂千阳》揭露的阿富汗宗教迫害严重等社会问题,书中的“玛丽雅姆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形成了她逆来顺受、怯弱悲哀的性格”。但并不是每个人在困境中都会倒向消极的一方,《平凡之路》里的孙少平“非但没有被不幸所压垮,反而更充满信心地继续迎接新的挑战”。面对残酷的社会,陶渊明并未变得懦弱,他仍旧不畏强权,坚持自我。他的一生“平凡而曲折”,先后为官五次,共做官十三载,早已看清了官场的黑暗。第五次步入仕途,他担任的是彭泽县令。一日,上面派督邮前来视察,陶渊明的手下提醒他要穿戴整齐,恭敬地前去迎接,否则督邮可能会搬弄是非,惹来麻烦。但陶渊明没有选择卑躬屈膝,做趋炎附势之人,留下一句“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侍乡间小人耶!”便辞去了官职,归隐田园,此生不再入世。正如魏中华所说:“我用冷漠,对抗世界的荒谬。”陶渊明用归隐表现对世界的冷漠,反抗黑暗的社会。 杜甫求官不得,“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陶渊明五次置身官场,也深知当时官场的黑暗。余雅雯说:“一个人真正的品格往往在苦难生活中显露无疑。”陶渊明的品格就是在黑暗的社会中展现出来的。他笔下傲然凌霜的菊花与他的精神世界是相通的,陶渊明写菊、咏菊,实则是借菊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含蓄表达自己的内在精神。他像菊花一样接受飒飒秋风的洗礼,有直面寒霜的勇气,有“举世皆浊我独清,众生皆醉我独醒”的气魄,这些都是陶渊明“在种种磨难下展现出的不平凡的品质”。可以说,菊花是陶渊明高洁品质的象征,而陶渊明又赋予了菊花这一意象高洁自持、不屈不挠的文化意蕴,使它真正成为璀璨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 3 菊为伴,安然出世 陶渊明诗中的菊意象不只出现在他表现自己高洁品质的诗篇中,还常出现在他归隐后的田园诗中。 “山林野趣自古以来就令人们神往”,对自然之乐的追求不分国界,梭伦便热衷于在瓦尔登湖边“种豆子、栽蔬菜,闲适安逸,悠闲自在”。陶淵明辞官后也过起了“春种秋收,晴耕雨读”且“轻松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田园生活自是清贫的,却比入世更为轻松闲适,有“一种布衣蔬食却又心念艺术的生活之味”。《饮酒·其五》“全诗用词朴实”,“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联“着重描写生活的细节”,写出了诗人在东篱下采摘菊花,抬头间南山映入眼帘的美好一幕。因为该诗并没有指出山是抬头所见,所以出现了另一种理解,即东篱处的菊花长得很高,需要诗人仰头来摘,在摘花的过程中,诗人从菊花的叶片之间蓦地望见了远处的南山。但不管是何种解读,诗句所展现出来的意境都是闲适的,是专属于归隐之人的诗意生活。《饮酒·其七》中的“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写的是诗人将菊花泡入酒中,产生了远离世俗世界的想法,坚定了隐居避世的心。可见,陶渊明在隐居田园时以菊为伴,安于自己的避世生活,虽“孤独一人,不入流”,却乐在其中。 入世为官是大多数文人的愿望,但“人生来就是一个矛盾体”,陶渊明虽然也曾在宦海中沉浮,但他与其他诗人有所不同。正如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说“自由是人的本质”,他骨子里是热爱自然,向往隐居生活的。又如余晓晓所说:“大多数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角色的设定、角色之间的关系都是作者依托自己的社会环境、人文环境所创作激发出来的。”诗词这一文学形式更是如此,“古典诗词有含蓄内敛的特点”,诗人常常“受内心真情的触动而创作诗歌”,在诗歌中表露自己的内心世界。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中就可以看出陶渊明自小对自然、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世人耳熟能详的《桃花源记》也体现了他对自然和隐逸生活的向往。“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一画面,没有为了金钱利益的钩心斗角,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3b698ecf2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b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