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短调民歌中的衬词拖腔

时间:2023-02-08 14:09:16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蒙古族短调民歌中的衬词拖腔

摘要:蒙古族是我国北方统一了各个部落之后而形成的强大、稳左和不断发展的民族。 鄂尔多斯位于内蒙古的四南部,它作为蒙古族的“礼仪之邦”,又被称为"音乐的民族”,因 其有着丰厚的传统音乐文化底蕴。本文试从蒙古族短调民歌中“衬词与拖腔”的运用和传唱 来阐释其存在的意义和作用。相信对于传唱和发扬蒙古族短调民歌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蒙古族;鄂尔多斯;短调民歌:衬词拖腔

蒙古人自古以来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蒙古人用自己的智慧 艺术才创造了丰富而宝贵的音乐财富。民间音乐是蒙古族文化中最丰富最为绚烂生动的 组成部分。蒙古族音乐文化中包括了萨满歌舞、英雄史诗、呼麦、潮尔、长调民歌C词作家 为了能让歌曲的歌词、音凋唱起来更为顺口,在编创过程中加入一些衬词和拖腔,这时衬词 与拖腔对音乐的流动性和旋律的走向就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蒙古族民间歌曲是传统音乐 中最丰富、流传最广的音乐形式。很拯其音乐形式,蒙古族的民歌最典型的类型可分为长调、 短调、混合调、呼麦、叙事歌五种类型。本文将重点分析五种类型之一的“短调”。

“短调”蒙语称之为'‘宝格尼道”,也俗称爬山调、小曲儿,它是蒙古族早期发展起来的、 数虽:较多、内容较为丰富的歌曲形式之一,主要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哲里木盟、兴安 盟以及西部的鄂尔多斯髙原一带。短调民歌多用汉语演唱,短调,一般是两行,有押韵的两 句式或四句式,节拍比较固左,歌词简单,但不呆板,旋律跳跃,具有舞蹈性。在音韵上广 泛运用叠字,往往是即兴歌唱,较为灵活爱情歌曲在短调中占有极大的比重,如《森吉徳玛》、

《达古拉》等,深刻地反映蒙古族男女青年追求自由、幸福的美好愿望。其次也有不少反映 蒙古族人民反抗侵略、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罪恶行径的革命歌曲,如《独贵龙》、《反日歌》等。 短调的典型结构是问答式的由上下乐句所构成的方整性乐段。除此之外,还有大量非方整性 结构形式的短调民歌。诸如

3句、5句乃至更多乐句构成的大型结构。以上便是蒙古短调歌 曲所具有的特点。

既然要以鄂尔多斯短调民歌为例,就一泄要提到鄂尔多斯地区短调民歌音乐风格的形成 因素,它的形成与半地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背景自然是密不可分的。鄂尔多斯髙原 三而被黄河环绕着,南北两端与沙漠相邻,地形很复杂,因此早期与外界互通交往十分困难。 也是因英复杂的地形使之成为传统音乐的保留相对完整的地区之一。经过历代子孙传承、发 展和创新之后的鄂尔多斯短调民歌,在具有独特的艺术形式的同时,题材上也更具有了本土 的社会性和历史性。鄂尔多斯短调民歌族律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调式较为丰富、结构 规整、节奏明快、旋律跳跃、乐段简单;音乐风格朴素纯洁。

“衬词”是种修饰性的语气词,可以说它一直都能被很多词作家巧妙地运用到很多歌曲 中。最常见的有蒙古族的长调、混合调、呼麦、叙事歌等等民歌题材中。鄂尔多斯民歌的歌 词中,为了能直接表现歌曲的思想内容、完整的表现歌曲、常常会穿插一些语气词、形声词、 谐音词等构成的衬托性的词语。大部分的衬词与正词没有直接的联系,不属于正词的基本句 式之内,甚至有很多都是无意或者不解的词语,但当结合正词配曲歌唱并成为一首完整的歌 曲时,衬词就会表现岀其复杂的情感,成为整首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鄂尔多斯短调民歌多 以五声音阶为主。

如歌曲《银杯》,这是一首流行于鄂尔多斯草原的一首短调民歌(风俗性宴歌)。用在鄂 尔多斯地区蒙古族喜庆的场合及欢迎的宴会上,宴歌的歌词多为珍重友谊、尊老爱幼、提倡 团结的格言警句,


用以祝酒、劝洒、表达美好祝愿及敬意的歌曲。也有人称之为内蒙人的“祝 酒歌”。整首歌曲的疗奏淸新明快、跳跃、不乏有抒情的气质。鄂尔多斯草原上的祝酒歌基本 上都使用蒙古族的祝洒歌《银杯》,词作者为了使歌曲一气呵成,朗朗上口就加入了以下一系 列的衬词,节选谱例中的衬词如下:"…赛拉儿外咚赛…”像这句衬词,正是为烘托蒙古民族 地区人们的热情好客。

通过谱例不难看出,歌曲为五声羽调式,其旋律呈抛物线进行,音程有较大的跳进。演 唱中多有倚音、下滑音装饰旋律。4/4拍,中速。全曲分为两个乐段,在此摘出第一乐段进行 分析。谱例如下。第一乐段有6小节,前4小节为实词,后两小石为衬词。这样的旋律组合 不仅可以使音乐情绪髙昂、兴奋,也更凸显了蒙古族草原风格和蒙古民族的豪情。

蒙古族短调民歌中的“拖腔”是歌唱时字句后的延长音调,常用于蒙古草原的牧歌、长 调,它们都有悠扬渐缓的拖腔。也是因为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这样的地理条件中,劳动人民 为了有效地交流思想感情或者通过拖腔抒发自我的某种情感而形成的一种演唱特点。“拖腔” 最早的应用是在戏曲唱腔中。例如在一句唱词或一个词唱完之后,旋律仍然继续进行的那一 部分音乐。常常将某句或某逗唱词的最后一字附上长短不一的拖腔,进一步将某种特左的情 感予以更深、更细、更为形象,以表现得淋漓尽致。由此看来拖腔是一个运用比较广泛的表 现手法。以蒙古族民歌《辽阔的草原》为例:

如上的肖选谱例,共分四段,显然在本首歌曲是一首舒缓悠扬的草原长调歌曲,旋律较 为自由,该曲为G羽六声训式,并且带有浓郁的草原气息。全曲由两个乐段组成,词少腔长, 高亢悠扬,热情奔放。以至于每当听到这首歌,都仿佛会让人宜身于苍茫的大草原。歌词既 表达对自然和人的感情倾诉又达到意象与意境的完美结合,又凸显出蒙古族短调民歌的高度 美学价值,可谓达到一种民族情怀中天人合一的境界。

总体来说,蒙古族短调民歌是北方游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文节选的仅仅只是具有 鲜明特色的代表性短调歌曲,像这样的歌曲还有很多,这些短调歌曲经过衬词与拖腔的烘托 渲染会让歌曲的音乐结构更趋于完善,音乐节奏更为鲜明,族律也更流畅,彰显出民族音乐 艺术魅力。无论它是髙亢瞭亮,还是低吟浅唱,都充分表现了蒙古族人民质朴、爽朗、热 情、豪放的性格。近年来,很多学者在蒙古大草原的歌海里找寻最原始的声音,想要通过这 种方式对蒙古族民歌进行整理、保护和传播,相信这种方式对于传承和发展蒙古族短调音乐 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4fc447d86868762caaedd3383c4bb4cf6ecb72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