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写而读

时间:2022-07-22 21:37:1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守住学人的“半亩方塘”

何鼎鼎(评论员随笔

真正的学术传承不能媚俗,立身于喧哗与骚动却从容且担当,在守望半亩学术方塘的同时,照鉴做人为学的真谛。(引言)

136年前国家交给他一个任务,几乎所有人都忘了,他却始终不敢忘怀,并在78岁时终于完成——这几日,很多人的微信朋友圈里,又在转发着这样一个故事。

2)一段被遗忘的时光,一项没被忘记的使命。当车洪才教授把一份250万字的《普什图语汉语词典》底稿交给商务印书馆时,也让人们深深记住了一位中国知识分子的风骨。1978年,商务印书馆接到全国辞书工作会议的指示,承担了编纂普什图语汉语词典的任务,并把编写工作交给了车教授。历史几经变故,订约逐渐淡忘,编写一度搁浅,没有经费,无人关心,车洪才和助手宋强民,以及后来自愿加入的张敏先生,始终不言放弃,最终完成了皇皇巨著。

3)平心而论,生命有限,付出与回报之间,免不了有所权衡。普什图语是阿富汗的官方语言,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学习者不足百人,长期使用者只有30多人。如果只看读者范围和市场需求,这实在是一本“小”书。对车老先生来说,编写此书,既不可能带来多少经济上的好处,也不可能产生重大学术影响,就连评职称都用不上。成为中阿建交60周年的庆祝项目,接受阿富汗加尼总统的授勋,词典带给他的最大“荣誉”,大抵也就如此。相30多年来的清苦与坚韧,值吗?

4“完成国家交给的任务,很满足,很踏实。这就值了。”车老先生说自己是“(上世纪)50年代的思想,50年代的做法,出现在21世纪罢了”。正是那一代知识分子的学术使命感,让这个学术“原始人”,在“值与不值”上有了自己的标尺,也让他可以面对冷寂绝不放弃、面对赞誉云淡风轻。他何止是感动中国?对于当下浮躁的学术圈,对于热衷名利的知识分子来说,何尝不是一次触动?

5)这样的知识分子,不少。十几年前,《元照英美法词典》的编撰也曾引起轰动。同样没有政府支持、没有经济资助,甚至连正规办公室都没有,一批早年毕业于东吴大学、年逾八旬的老学者,自愿加入编纂,一字一句,苦心孤诣地打造了一本英美法词典精品,填补了国内普通法辞书的空白。两年前,《元照英美法词典》缩印修订版刊印,笔者所在的法学院,同学们争相购买,不仅是为了检索方便,更为追慕先生们山高水长的笃实学风。 6“板凳要坐十年冷”为一本书死守三十载,读书人难免一声长叹。时光若能倒回,这些潜心学术的学者本应受到更多礼遇,那些学术成果的价值本应更早被挖掘。不过转念一




思,古往今来,学海无涯里的“一意孤行”,何尝不是司空见惯

的场面?即使如屠呦呦这样的学者,在被诺奖肯定之前,30多年“食野之蒿”又有几人知?由此上溯到中国历史上扬名立万的大学者,从司马迁到谈迁、徐霞客、李时珍……哪一个不是先沉潜了数十年才成就一家之言?

7“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标新立异,赢得一时盛誉;追名逐利,赚得盆满钵满。而真正的学术传承不能媚俗,立身于喧哗与骚动却从容且担当,在守望半亩学术方塘的同时,照鉴做人为学的真谛。像车洪才先生,以一己之力延续国内一门小语种的发展,早已承接了“为往圣继绝学”的千古学训。

8)字词不语,人书俱老。车洪才、屠呦呦这样的学术精神群像不会老。他们为学界垂范,是给当下浮躁的学术圈最好的镇静剂。



【写作一法】

第(12)段概述事件:车洪才教授在助手宋强民及自愿加入的张敏先生的帮助下,终于完成了250万字的皇皇巨著《普什图语汉语词典》

第(3)段议论评析,引起思考:微不足道的“荣誉”,相较30多年的清贫与坚韧,如此不对等,值得吗?

第(4)段承接上文,阐述观点:车老先生所体现的是一代知识分子的使命感,不惧冷寂,不慕赞誉。

第(56)段开放视野,同类触发:十几年前的《元照英美法词典》,两年前的《元照英美法词典》,艰难的编撰刊印过程,体现的同样是先生们山高水长的笃实学风;而从司马迁到谈迁、徐霞客、李时珍,乃至今天的屠呦呦,这些扬名立万的学者无不是在无涯学海中潜心研究,“一意孤行”

第(78)段总结文章,回归人物,点题:真正学术传承不能媚俗,立身于喧哗与骚动却从容且担当,在守望半亩学术方塘的同时,照鉴做人为学的真谛。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5656785767f5acfa0c7cd3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