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上,一则被标注为“在丽江乞讨成网红”的话题被热议。所谓的“乞丐网红”并非拿着破碗铁盆;也并非搂着孩子,拖着残缺的身体,放着悯人的音乐。与之相反,红衣“女乞丐”之所以走红,是因为她在纸板上写着逆天的“乞讨文案”:“本姑娘生的漂亮,四肢健全、身体健康、天生丽质、美貌如花,所以,不想上班,在此乞讨”。 实际上,就“乞讨文案”本身而言,并没有太多亮点。让人感到意外和惊诧的,应该是其中的行文逻辑。我们很清楚,在一个“物欲较重”的时代,鸡血早已遍地喷溅,哪怕是乞讨也应该作出励志的风貌才够标配。要不然,休想谈什么市场,玩什么IP。 在这个时代里,所谓的寻找“自由价值”,起码的出发点是要积极向上。否则,基本上没戏。过去的偶像,只要有颜值就OK,可是现在偶像必须是全能的才能突围。坦白讲,就算是当一个好乞丐,单凭经历惨烈,身体残缺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同情心,必须要“有演技或者硬唱功”才行,否则真的不会有人关心你的死活,在乎你活得好不好。 娱乐圈常讲“明明可以靠颜值吃饭,却总有人拼才华”。不管是语感逻辑,还是实际效果,都存在一种递进的积极关“系。就是“已经很好,却又锦上添花”的氛围。而不是像“红衣女乞丐”的“乞讨文案”里讲的是“本来很好,却要更坏的颓废逻辑”。 “本姑娘生的漂亮,四肢健全、身体健康、天生丽质、美貌如花”,这本是一种先天优势,只要稍加努力就会比别人更容易成功。可是“不想上班,在此乞讨”的后半句,却成为一种“自残式”的表达。我们暂且不论“红衣女乞丐”的文案描摹是否表里如一,但就其中的逻辑着实与这个时代的主流风潮格格不入。 当然,在这种非正常的模式里,人们最先想到的便是“炒作”或“作秀”,同时也对这种较为“隔路的宣言”感到似曾相识。并不是每个人都“貌美如花,天生丽质,生的漂亮,活的健康”。可生在一个匆忙的时代里,好像每个人都有不想上班的渴望。 而这种“消极自由”的映射,却是成全“丽江乞丐”走红的主要驱动。所有人都知道这种颓废不会被生活接受,可内心深处却总会时不时的有类似的声音在呼喊自己。就如“红衣女乞丐”的人设,30岁上下,身着红色棉麻上衣,匹配一条棉麻布拼接杂色裙,头扎马尾并配有仿古头饰,这一身民族复古范的行头完全是古镇旅游的标配。 从这些细枝末节中也能看出来,所谓的“红衣女乞丐”,也只是一种精神上的行乞和流放。而她手臂上的纹身“孝、礼”等字眼,更说明她并非为乞讨,而只是一种由内而外的矛盾展现。而这样的矛盾挣扎,实际上在这个时代里比较常见。只是这位“红衣女乞丐”将之付诸实践,大胆展现,而大多数人却深埋于心,暗地里挣扎。 所以,当有一个人能将自己的内心挣扎,用行动完美复盘时,人们自然就会趋之若鹜。可现实的生活,总是青睐“积极地自由”,这对于正能量依赖症的时代,好像无可辩驳。人们都在寻求突围,都在寻求向上,有时候停顿或迟缓都成为一种“消极”,而这种紧迫的节奏之下,人们势必会感到疲惫,甚至走向迷茫。 坦白讲,这种无力感和“红衣女乞丐”的行为艺术一样真实。可绝大多数人不敢实证,却只能随着主流舆论,站在舆论风口上,说着言不由衷的批驳为之“注解”。这种尴尬的光景,到底是“红衣女乞丐”的宿命,还是这个时代人们普遍的命运,着实难以辩明。 每一次与朋友或前同事小聚,聊得最多的就是“事业好不好”、“工资多不多”。他(她)们中有很多才华横溢者,却最终说出“只要能挣钱就好”的普适观念。潜台词其实很直接,就是能挣钱才会有好日子。我虽不反对这种“极端的积极自由”,但却总感觉不是那么回事儿。 据说,这位“红衣女乞丐”来自湖南。在丽江一年多,有做过餐厅服务员、销售员,最后都被辞退。她甚至宣称:“知道这种方式讨不到钱,如果要是写上,肚子饿需要钱,或出卖身体,也能养活自己”。但是,她说“不会那么做”。 面对这样的一种不协调的局面和消极的自由,到底是周遭事物对不起她,还是她本身不适应这个世界的规则,不免让人难以分辨。我们所处的时代,总有一种让人跟不上或者追不上的感觉,不断更新的产品,持续演变的艺术,永无止境的欲望,都开足马力向前冲,而作为这个时代的人好像没得选,除却跟上硬挺,还能做什么呢?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5722586ad1ffc4ffe4733687e21af45b207fe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