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始末 20世纪50年代末期,法国已从战争的阴影中走出,法国与属地阿尔及利亚开始各种纷争,戴高乐也在此时结束流放生活,成立法兰西第五共国。法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在原有文明的基础上逐步复苏与发展起来。就是在如此特殊的社会背景下,诞生了新浪潮运动。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的诞生条件可从政治、经济、哲学理论、技术革新这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政治条件:二战后的法国,由于在战争中消耗过多且国家内政混乱,政治经济一直未走上正常的轨道。直到戴高乐领导建立了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法国才迎来其发展的新时期。戴高乐奉行独立自主、反对霸权主义的政治政策,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法国急需新鲜的文化去适应。此时的年轻人也急需探索出一条适合法国社会发展的道路,因而要求变革现实的改革欲望也愈发强烈。不同位置的人从不同角度寻找突破口进行变革。 经济条件:1946年,法国政府与美国签订了布卢姆—伯恩斯协定,为了偿还二战期 间拖欠美国的战争债务,也为了换取法国奢侈品出口美国,取消了原有的对美国影片进口120部的限制配额。大量美国影片对法国市场的侵占引发了法国电影界的不满。为了与美国电影抗衡,改变法国电影盲目沿用三四十年代好莱坞传统戏剧结构的情况,一批年轻的影评家和电影工作者们,强烈要求改变法国电影现状,并积极投身到电影创作中去,在法国掀起了一场规模巨大的“新浪潮”电影运动。 理论条件:“电影新浪潮之父” 安德烈·巴赞通过《电影手册》这一平台,带领着特吕弗,戈达尔等一批青年理论家在批判法国电影制度的同时,构建了新浪潮电影的理论基础。巴赞的“电影影像本体论”“电影起源心理学”“电影语言进化观”为电影的发展提供了一条实践道路。1959年,在经过理论探索后,具有新浪潮风格的短片已基本成形。 技术条件:电影技术的革新是电影事业每一次进步的必要条件。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至整个60年代期间,新的制片设备相继被推出,轻便的摄影机和收音设备、感光更快的底片,提供新导演实现他们外景即兴实验的风格。电影器材生产商制造了能够精确的显示镜头所见之物的反光取景器、变焦镜头,改进了不需要三脚架的摄影机,以及仅需少许光就能产生适度曝光的电影胶片。音效方面,真空管被晶体管所取代,大幅度的减轻了录音设备的重量。正是由于轻便的摄录设备、感光更快的底片, 才使得新导演能够在街头随心所欲的拍摄,并录制摄影棚之外周围世界的声音。摄影机走上街头,可以快速省钱的进行拍摄。 1959年,新浪潮电影正式走入主流的视线,特吕弗的《四百下》和雷乃的《广岛之恋》分别在当年的戛纳电影节上引起了轰动。而在1959年至1964年间,大约有200多名 新手推出了自己的电影处女作。除了电影新手们成绩斐然,其他扬名稍早的导演如 雷乃、瓦尔达等人也在此期间推出了自己的佳作,这更是为这股影坛的“新浪潮”锦上添花。 但好景不长,1961年,虽然电影圈还有诸如戈达尔的《女人就是女人》、雅克·里维特的《巴黎属于我们》、皮埃尔·卡斯特的《爱情的淡季》等优秀的新浪潮电影诞生,但这个时期的新浪潮运动已处于衰退阶段。新浪潮电影运动开始走下坡路的原因总要有三: 一为在新浪潮电影的政治性问题上,理念分歧严重。诸如以特吕弗和戈达尔为代表的《电影手册》派在电影中决绝采用政治立场,在他们看来艺术的任务并不包括政治;而以雷乃为代表的“左岸”派则主要应用“纪录片”的方式反映政治状态以及在此中状态中人们的心态。 二为人们对新浪潮电影在技术和美学上的贫乏简陋颇为不满。在新浪潮电影诞生之际出现的剪辑没有章法只可以暂时夺人眼球。随着这种手法不断的被套用,人们的新鲜感逐渐下降,因此关注新浪潮电影的人越来越少。 三为新浪潮电影的形式与理念正不断地以不同地方式渗入到世界文明之中,因此与其说是该运动崩解了,不如说新浪潮电影运动的成果已经融入了世界电影的发展之中,已成为一种“无声”的存在。四十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能感受到新浪潮电影运动对世界电影发展的影响。在“作者论”的影响,王家卫拍出了《阿飞正传》《重庆森林》等一系列具有鲜明个人特色的电影;而就拍摄技巧来说。台湾导演侯孝贤对长镜头炉火纯青般的运用也是享誉国际的。 总之,虽然严格说来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持续的时间不长,但其意义在于,呼应彼时的社会现实,将电影从脱离生活的“优质电影”的条条框框中解放出来,形成了大批优秀导演,即时反映社会律动和人心思潮,以变革性力量对抗好莱坞电影的攻城略地,同时,面对新兴的电视来袭,“新浪潮”导演节省开支,实景拍摄等做法挽狂澜于既倒,扶产业于倾危,实现了法国电影的历史性突围,也为世界电影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5f620176c175f0e7cd137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