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电影的二次新浪潮:学院导演、怀旧文化与未来趋势

时间:2023-01-15 10:29:1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香港电影的二次新浪潮:学院导演、怀旧文化与未来趋势

作者:邵逸萍 张明浩

来源:《传播力研究》2018年第10

摘要:香港电影在近年来呈现出学院化趋势,本文以香港电影的历史为基础,根据香港电影在新世纪以来的发展趋势。基此,我们分析香港电影的未来走势。 关键词:学院派导演;文化符号;未来发展;怀旧文化 一、学院派导演的崛起

20世纪70年代,以徐克、黄志强、严浩等新锐导演为首,以邵氏公司为代表的独立电影制片公司为主力,在国际形式动荡不安,香港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掀起了香港电影文化的新浪潮,他们利用前瞻性的影业管理哲学,融汇好莱坞,日本的制片方式,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打开了国际合拍的大门,拓展了发展视野,创造了香港东方好莱坞的电影神话。但回归十年以来,香港电影和香港社会经受着政经文化环境的大转变的考验,经历了亚洲金融风暴,社会弥漫着悲观失望、愤恨和非理性的情绪,电影产业也在1993年后不断下滑,于是面临着内地票房不断提高的状况,大量香港电影人不断北上,于是拥有了香港电影已死的言论。 近几年来尤其是2000年之后,香港电影出现了一种现象,学院派导演开始兴起,电影的主题开始关注香港的人文情怀,关注香港民众的内心状况,关注社会的现实问题,逐渐摆脱了传统港片的英雄情怀,在拍摄编剧方面,也开始有了专业化分工,不再是以前的片场制,而是逐渐走向规范化,这一改变,在很大程度上改观了香港粗制滥造的电影产业结构,提高了港片的质量。

近几年来出现的《桃姐》《天水围的日与夜》《幸运是我》,包括前段时间刚刚上映的《一念无明》都是香港人关注自己生活困境的电影,以许鞍华,黄进为代表的学院派导演,开始反思自己的处境,他们致力于拍摄文艺片,也喜欢用这种题材表达她们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她们用冷静或者缅怀的情绪,表达她们身份焦虑的情绪,电影《一念无明》就是这几年来出现的佳作,也反映了新生代导演的力量,这部影片改编自香港真实新闻案件。以一个家庭悲剧描绘社会大众对精神病患的漠视与不友善,讲述一对怀着沉重愧疚的父子如何面对过去的故事。在经历了九七情节后,香港民众的内心仍旧不堪一击,这部影片一出轰动了香港,这部影片的成功也从另一个方面看出了香港电影界对新晋学院派导演的支持,香港电影面临着转型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政府的支持,金马奖项的评选标准都是先导因素,但是目前香港电影仍旧是片场派的天下,文艺片和学院派导演的作品只是星星之火,但香港电影的未来却掌握在这一批学院派导演手中。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二、香港电影的怀旧新浪潮

从八十年代开始的怀旧风,体现香港人对于当时的社会状况的认识和了解。从怀旧这一形容词的角度来看,也许停滞于当时一代人的思想,但如果以动词来看,这里所说的怀旧则成为了一种行为和方式。对于一个群体来看,群体中往往通过共鸣和内在的统一性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这个体系是统一的,群体中的个人通过体系中的相同性,找到自己的存在感,这样的心里思维方式便影响了这一现象的存在。从香港导演个体来讲,他们所生活的环境影响了他们这种或疑惑或思念的心情,香港从回归以后,对于以往历史的记忆,以及对于新出现融合以后的发展,都是深刻映像在人民心中的,而当时的导演,所要做的便是把这种疑虑与希望创造到电影文本中。导演通过影评来讲述历史,用影片中的人物来让观众达到情感的共鸣,最后让历史和新潮来影响人,这便是怀旧的体现。从《胭脂扣》中女性的旗袍和香港改革的时间变化为基点,从一个女性的美,一个已故女性的身体美,侧方面展现以往香港的美,用一个世纪的爱情不变来映射,对于文化的怀旧。又如王家卫的影片中充斥的怀疑无助感,《花样年华》中的旗袍,《东邪西毒》中的疑问,又或王家卫本身带有的寻根性,都是一种怀旧的展现。香港导演正是从历史中走出却久久不能忘却历史的,故为怀旧。又从近代电影来看,《美人鱼》中的喜剧元素,爱情的讲述,都是在以往香港爱情片的基础上进行深加工,怀旧不能仅仅局限于文本影片中的服装或道具,更多的是一种理念的发展和选择,是对于以往电影的继承和延伸。又如《摆渡人》中对于爱情的怀念和忘却,是爱情的怀旧,爱情终不能忘却与时间不可倒流的惋惜。香港导演从无论是从主题构建元素,还是从道具使用方式上,都洋溢着一种怀旧的气息。

如果说学院派导演是香港文艺片今年来的趋势,那么香港电影的怀旧新浪潮则是香港商业片的趋势,两种风格都在不同程度上带动了香港电影界的发展势头,是改革香港电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结语:香港电影的未来

70年代功夫片风行海内外,新浪潮之后电影观念和制作走向现代化,80年代中后期电影产业达到全盛的高峰,人们完全认同于此时刻的香港电影,并以此作为香港电影的标准,楷模。其实香港电影此后和从前一样,身份不断在变,虽然植于中国文化,却吸纳了来自各方的文化养料,不断转化。

如果把眼光放宽放远,把香港电影放到华语片的发展大脉络中考察,我们会发觉这十年间香港影人在逆境中拼搏坚持,取得的成绩仍是可喜的,无疑,回归祖国后的香港整个的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在像内地靠拢,正如内地城市人的文化,生活方式也都进一步与香港接近,这都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香港电影逐渐融入中国电信,成为华语片的构成部分,也是大势所趋。以学院派导演为首的一批新人,必将引领香港电影的未来发展,对香港的历史文化和现状与将来同样给予关怀,对香港的经济民生,人情世故和电影的前景进行探究。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fdeeb75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c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