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育与人文素养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医学教育与人文素养 作者:韩江琼,陈云兰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3年第16期 韩江琼,陈云兰 (云南省肿瘤医院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云南昆明650019) 摘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当前高等医学教育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从现代医学的角度分析,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对提高医学院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高素质医学的人才,创立人文医学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医学;教育;人文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6-0001-02 近年来,出现在很多医院中的由于医务人员技术水平和责任事故引发的医疗事故的发生率率呈下降趋势,而医疗纠纷和投诉事件的发生率却逐年上升,其源头往往是医生不注重自身人文素质的提高,在医疗过程中对病人不够关心、耐心。医务人员与病人之间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治疗及预后有着不同的理解,有效的告知义务和医患沟通交流不到位,因此,在医学教育中提高人文素质教育刻不容缓。因此,为了使生物医学和人文社会医学更好地交叉、融合,从而协调发展,达到医学真正的目的,完成医学所面临的任务。现代医学应该成为与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平行的、能独立发展又能相互渗透的科学领域。 一、人的多元化属性 “人的属性”又称为“人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性即人的属性,既包括自然属性,又包括社会属性,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结合与统一。人不仅是自然的产物同时也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人以社会的方式存在,人的生存不仅要与自然界交换物质,而且要与他人、社会发生各种联系。人的健康状况与否不仅与人的本身有着密切的联系,还同人的精神活动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联。因此,作为医学对象的人在双重属性的作用下具有多元化属性。医学在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与研究也必须建立在对人的精神活动的认识和社会环境的了解的基础上。 二、现代医学发展趋势 现代医学逐步向着整体化和综合化的方向发展。古代医学的模式主要是神明模式和自然哲学模式。而现代医学起源于生物医学模式。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疾病的变化,人们逐渐认识到原有医学模式存在的不足,因此,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种模式强调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不仅与生物本身有关,也与心理、行为和社会等方面有关。在一定程度上与中国传统医学强调“天人合一”有相似之处,提示了现代医学的发展方向。随着科学技术和信息通讯的发展,对很多疾病的认识、诊断和治疗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大部分的疾病在诊疗上形成了一定的规范并制定了相应的指南。医学的发展和更新越来越快,医生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医生不但要承担临床和预防工作,还要承担起科研和教学的重任。 医学发展趋势决定了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必须具备广博的医学知识和良好的人文素质。 三、医学中人文的体现 1.在当代医学教育中,主要是生物医学造成了新一代医生对宗教、文学、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相对忽视和无知。 临床训练过分专业技艺化以及临床路径及单病种管理使得病人在医生的眼目中变成待修理的机器。过分强调疾病本身和循证医学的发展使得医生在诊断上一味地依赖化验和机器检查,治疗上过分依赖各类疾病的诊治指南,治病不治人。病人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有活的思想和情绪。现代医学不能医治所有的疾病,况且很多病变是无法医治的,换句话说,生者必死,盛者必衰,这是自然规律。 医学无论如何发展都改变不了这种规律。医生诊治病人的过程也是一个心理交流和社会交往的过程。医学研究者是人,研究的对象也是人,服务的对象还是人。疾病让人痛苦,任何医患的交往、相处都是人与人之间身心救助的过程。因此在医学中,人文尤其显得重要。 2.那么,什么是人文素质呢?人文素质简单来说就是指人类区别于动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所具备的个人修养和精神品质。人文素质是由多种要素综合构成的。主要包括一个人所具备的能力,面对人、事、物所产生的想法、个人情感和个人意志的体现等。从人文学的角度来看,人文素质又包括了个人所具备的文化知识、人文精神和所谓一个文明人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等方面。它主要反映了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人生观、价值观等,体现了人对生命意义的追寻和终极价值的关怀,其核心是人文精神[1]。教育部和卫生部于2008年9月联合颁布了《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简称《标准》)。这项《标准》是在借鉴了国际医学本科教育标准的基础之上,结合本土化研究而拟定的,其中关于“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的三大目标都含有人文素质教育规定:①“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目标”中的12条内容均属于人文素养和人文形态范围,如:珍视生命,重视伦理问题,理解文化价值,实事求是,团队协作,考虑病人利益,具有科学态度以及创新和分析批判精神,维护医德等。②“知识目标”其中有十多条内容涉及了“人文知识”的范围,例如第一条“掌握了与医学有关的……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基础知识和科学方法,并能用于指导未来的学习和医学实践”、第七条“掌握全科医学基本知识……以及临终关怀的有关知识”等内容。③“技能目标”13条中至少有7条涉及“人文素质”要求,如规范书写病例,临床思维和表达,与病人及其家属进行有效交流,与其他医生、护士及相关医疗卫生从业人员进行交流,处理信息,获取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等能力[2]。 一般来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医生只有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对病人深厚的同情心,想象自己就是等待希望的病人,他才能“投入”到医治对象中去,才能设身处地去理解病人的感受。也只有这样,医生才能取得病人的信任,让病人在感到温暖和安慰的心理作用下愿意与医生合作。因此,本人认为,医生应具备换位思考的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客观而冷静地思考和分析。所以,人文素质教育在医学教育中应当占有重要地位。 3.医学作为一门应用科学还依赖于人文科学。医学发展的基础是由包括哲学、社会学、心理学在内的许多学科共同奠定的。这些学科为医学研究、医学人才培养、医疗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和途径。医学的人文素养还体现在,医学研究和医疗活动是以对人的尊重,对人的生命关爱为前提的,没有对人的尊重和对生命的关爱就失去了治病救人的真正意义[3]。 四、如何提高人文素质 现代医学主要侧重于对临床医学的病例、病情的研究,而忽略了医生本身作为一名义务工作者的人文素质修养。医院更看重的是医生本人的业务能力。为促进医患和谐,减少甚至避免医疗纠纷,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队伍,在教育中提高从医人员人文素质教育刻不容缓。要想提高人文素养,首先应加强对医学相关人员的教育,树立其科学的价值观,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从而由己及人,净化社会风气。这一点,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如儒学推崇修齐治平,道家崇尚道法自然,返朴归真,基督教提倡平等博爱,这些人类智慧的结晶在医治现代文明社会的身心疾患和社会顽疾等方面仍然有积极的作用。我们应该重新审视这部分人类文化遗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 其次,应加强监管监督和考核力度。应当在医院管理和医学教育的制度中制定有关人文素质的内容,并加大监管力度。另外,还应按照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在医生和医学生考核评估中提高人文素质考核所占的比例。尽管考试成绩是教学过程中评价一个教师是否合格、一个学生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准,但现代医学需要的不仅仅是医务能力较高的医生,更需要一个高素质的医务工作者。然而,一个医生或者医学生自身人文素质是否合格是无法通过硬性考试测试出来的,只有从他们平时的行为方式和与病人的相处过程中才能体现出来。因此,自身知识的累积和人文类图书的大量阅读就成为了培养医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 总之,在医学教育中应从我做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耐心、虚心、诚心、热心,不急不躁,博学多才,不断提高个人人文素养。只有将个人的人文精神与医学知识技能结合起来,才能提高医学水平,也才能打造一支真正高素质的医学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张新华,张天成.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导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 [2]张新华,张天成,唐志晗,等.基于国家医学教育标准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2 ):81-83. [3]张金钟.关于医学的人文科学属性[J].医学与哲学,2003,24(1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6c7561bf2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a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