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西蒙诺夫《蜡烛》课文赏析

时间:2023-04-06 21:00:19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初二语文西蒙诺夫《蜡烛》课文赏析

八年级语文推出了苏联作家西蒙诺夫以二战时苏联红军与德军的战斗为题材写的一篇小说──《蜡烛》,写一位南斯拉夫的老母怎样在炮火硝烟中收葬苏军烈士并用珍藏了45年的结婚蜡烛悼念烈士的事。该篇与我国女作家茹志鹃的小说《百合花》有异曲同工之妙,又深深的震撼了读者的心,本文试谈其三个方面的美点。

一、一批动词雕塑人性之美

这篇小说没有像一般小说那样用人物的对话来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事实上也不行能有对话,因为一个牺牲的年青战士的遗体与一个孤独的老妇人之间在一个"方场'上发生的故事,就选用一系列的动词雕塑主人公老妇人的人性之类:如她"爬出'地窖,本来是想招呼五个红军去躲炮弹的,当她发觉一战士牺牲后,她"渐地绕过'那段铁栏杆,"走进'方场,写她沉着冷静,奋不顾身;写她"把尸身翻过来'"理好了'他的头发,把他的"手臂弯过来'"她在他旁边坐下来',写她对烈士酷热的母爱;写她"'地舀干用作墓穴的弹坑中的水,"'尸,"'十字,"'遗体"'浮士,"'坟堆,再"'出蜡烛,"'到坟堆上,"'上。后来又"取出'另一支蜡烛,向坟墓"鞠躬'等,无不反映她对烈士的崇敬与悼念,无不反映她由一个一般的老妇人一下子变成了反法西斯的斗士,由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变成了烈士的亲人或慈母。她虽然悄悄不语,内心确定有千言万语,确定有万千波澜,这样写,炮火中的人性美才非常灿烂,此时无声真的胜有声! 二、几组对比突出勇者之尊

细读课文,就会发觉奇妙地谋就了几组对比,并以此升华形象,突出主题。 1、炸得扭曲的铁栏杆与硝烟中不屈的老妇人身影形成对比。多次写她困难绕过



5

那段铁栏杆,应有深意。铁栏杆尚且被炸坏,她这个老弱的血肉之躯却从地窖到了地面,决不趴下,这不是写柔中之刚,和弱者之勇吗?

2、炮弹落点的远与近形成对比。在第13至25自然段,竟有5次写德国人的炮火,其中有4次写炮弹落下离老妇人很远,只在第25段写炮弹落得相当近。为什么炮弹由远而近?想来是因为她点亮的蜡烛"'来的,但老妇人"很耐烦地再把蜡烛点燃',这就写出了她的视死如归的献身精神。

3、被炸而死的猫与老妇人形成对土。第12自然段写道"甚至陪伴她在地窖里过了四天的那只猫也被刚刚炸起来的砖碎片砸死了'"老妇人想了半天渐渐爬出了地窖',她深知战争残酷,她深知自己老迈不会比猫更灵敏,但她却偏要义无反顾。

4、黑色大围巾与红色大蜡烛形在对比。老妇人特意披着黑色大围巾,表达出庄严、肃穆、凝重气氛,表达出对烈士的哀悼,又用那曾是代表喜庆的结婚蜡烛以及它暖色的光来表示对烈士精神的纪念,表示对入侵者、杀人者的恨与抗争。小说中这两个"道具'的使用意蕴是很深的。 三、两支蜡烛象征正义之光

是的,多次描写蜡烛的火焰与光亮,并写它在炮火中被震熄又被点亮,一支燃尽时另一支又续上,特殊是结尾处充满深情的笔墨:"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久燃着'这就极具象征意义:它是一个"母亲'〔代表了全部爱好和平的人们〕"眼泪'即正义的悼念,它又是一个反侵略的"儿子'"勇敢'精神的外化,是正义的圣光在感召着世人。这里用蜡烛的光亮结尾比《百合花》中新媳妇用一床带百合花的结婚被子安葬牺牲的战士,对读者而言,更有视觉的冲击力,给人以更大的想象空间。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6fcb02df2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