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描写―――《苏武传》中的个性化表现手法

时间:2022-08-03 01:30:16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对比描写―――《苏武传》中的个性化表现手法

漆朝晖

安徽六安一中(237009)

苏武出使匈奴,在孤独绝望中,保持人格国格独立完整,用长达十九年的时间进行坚忍不拔地灵魂坚守,持节不屈在中国历史上铸就了爱国主义精神丰碑。《苏武传》中苏武人物形象立体丰满,呼之欲出,这主要是因为班固成功地运用了对比描写的表现手法。

文章首先用三个叛徒形象与苏武形成对比。但是三个叛徒形象并非贴个叛徒标签那么简单,虽同为叛徒,但形象特征各异,在同苏武的对比描写中尽显苏武忠贞本色。

文章在刻画叛徒张胜形象时,成功地与苏武进行了对比,苏武一行完成出使任务正欲回国时,恰逢缑王与虞常谋反匈奴的意外事件,副使张胜与虞常在汉相知,“私候胜”,虞常与缑王等密谋反叛,而且跟张胜说到“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居然“许之”,作为一国之副使竟然糊涂至私会反复无常的汉之叛将,置国家利益于不顾,对比苏武,一直把国家利益和荣誉置于生命之上,张胜实乃鼠辈,紧接着,作者把苏武张胜连续对比,东窗事发,张胜不得不如实报告苏武,苏武首先不是责备张胜,而是想到此事必牵连自己,“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苏武想到的是国家,是怎样保全国家荣誉,毫不犹豫准备自杀殉国,被张胜常惠制止。后来,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苏武再次引佩刀自刺。苏武伤愈后,“会论虞常”,卫律逼降,卫律精心设计的逼降方案,先斩虞常,准备造成一种心理震慑,然后“举剑欲击之”,张胜心惊,请降。我们看文章的精彩描写“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张胜贪生怕死,无气节,无是非标准,猥琐形象在苏武作为国之脊梁的高大形象的对比下,英雄愈见其高大,高山仰止,可歌可泣,成为历史上耀眼的人格标杆!

文章通过对比手法描写卫律和苏武,刻画了卫律无耻的叛徒嘴脸,彰显了苏武高尚的人格,卫律当年因李延年案叛逃匈奴,被封为丁灵王,卫律在匈奴封王重用,忘却为汉臣食汉禄的应尽忠心和节操,还自鸣得意地表白“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心,富贵如


此!”还肩负单于使命劝降,“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其做人无节操,无原则底线,置恩义于不顾,卖主求荣叛徒嘴脸毕现,苏武国家大义心中高悬,为国尽忠之信念,置于生命之上,宁为玉碎无为瓦全,始终不忘自己身为汉使,为保汉节可以一死,义无反顾。卫律剑斩虞常,张胜在剑的比划下,“请降”。卫律准备用剑威慑苏武时,“武不动”,紧接着卫律实施劝降第二部方案,用肉麻语言劝降,套近乎,直呼“苏君”,“武不应”当卫律继续不知耻地表白“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时,苏武实在听不下去了,只得打断卫律无耻表白。“武骂律”,直斥其叛徒无耻嘴脸,对话中鲜明对比,卫律贪图个人富贵,卑劣下作,苏武坚守道德节操,生死置之度外,在死亡威胁面前,痛骂敌人,不为威逼利诱所动,忠臣叛将形象尽在对比中得到淋漓尽致的显现。 文章在描写李陵劝降苏武时,将李陵和苏武二人形象进行了温和对比,李陵身为名将李广之孙,世食汉禄率五千步兵作为李广利的后续部队,后因部下出了叛徒陷入匈奴人的重重包围,被俘变节,他是被迫的,而且全家被汉武帝诛杀,后娶单于之女,成为匈奴的王爷,单于派他作说客,君命不敢不从,李陵与苏武在汉朝廷皆为侍中,为武帝属官,堪称发小,相处甚厚。他们有很多相似点,皆为官二代、官三代。皆为迫不得己,但是苏武忠于汉朝之初心不变,李陵的劝降可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而且颇有说服力,陈述了苏武离汉后的家庭变故,兄弟因朝廷而死,母亲去逝,妻子改嫁,子女下落不明,这颇能煽情,更能打动人的是:近年来,汉武帝年事已高,喜怒无常。朝中大臣人人自危,寻求自保。话至此,情真意切,理能动人。然而苏武置国家利益于首位,根本不考虑家庭命运和个人恩怨,“臣事君,犹子事父也”,这种忠心,宛如磐石,不可动摇。连饮数日后,李陵仍不甘心,复曰:“子卿壹听陵言!”苏武忠心弥坚,这时,觉得道不同不相为谋,不再视李陵为兄弟,而呼其为“王”。“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效死于前!”李陵惊讶于此种忠诚,喟然叹曰之后,“泣下u襟”流下蕴含复杂情感之泪!

接着,文章还把同为降将的卫律和李陵进行了对比。卫律作为汉将投降匈奴后,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劝降苏武时,措辞极其卑鄙露骨,对投降匈奴后,“赐号为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踌躇满志,卫律的小人嘴脸在对话描写中,刻画得淋漓尽致。李陵虽难逃叛徒之名,但连秉笔直书,历史上号称“信史”的司马迁,都为他辩护,竟落得宫刑的悲惨结局,可见李陵投降实乃迫不得已,虽然辱没了祖先“飞将军”一世英名,但他良知未泯,


礼仪廉耻之心仍存。劝降只字不提自己在匈奴的王爷身份和重用之荣耀,不像卫律那般寡廉鲜耻,鉴于李陵和苏武乃发小,实在是为苏武设身处地着想,“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愿听陵计,勿复有云。”而且我们可以分明看出李陵祖上的那种忠诚之基因犹存,他对自己的投降行为也有后悔之表达。久藏心底的爱国忠君的潜意识也得到激发。“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通与天!’因泣下u衿,与武决去。”李陵是一个让人同情的叛徒,自古以来对他的叛变争论颇多,苏武归汉后,曾写信欲李陵归汉,李陵未作回应,可见可谓至忠的苏武能写信与李陵,还是让我们看到这个叛徒身上的些许亮色。 《苏武传》同样能看到“无韵之《离骚》”的深厚功力,虽是史传,但其刻画人物的方法多样性、生动性,似乎不输小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让人拍案叫绝,但我一直认为对比描写是《苏武传》中成功地塑造人物的手法,也能更好地彰显主题,同其他人物传记相比,似乎可以称之为个性化表现手法。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75e6f4f74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1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