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小桃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学习、领会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品析描写小桃树的语句读出小桃树的特点,并运用比较的阅读方法,寻找小桃树和“我”的成长过程中的共性,体会作者寄寓在小桃树中的独特情思。 2.学会运用教读课文所习得的方法,借用助读系统自读课文,提升自读能力。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贾平凹的《一棵小桃树》,课前大家进行了预习,这篇文章在写法上与第五单元中哪篇课文是一样的呢?(《紫藤萝瀑布》,托物言志) 哪位同学能结合《紫藤萝瀑布》的内容说说什么叫托物言志吗?(托物言志:通过描写客观事物某方面的特点来寄托作者的某种情感、志趣。) 我们应该怎么来读托物言志类的文章呢?(板书:抓住事物特点,品悟物中情志)贾平凹的《一棵小桃树》也是托物言志类的文章,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通过品读小桃树的特点,体悟其中蕴含的情志。 二、品读赏析,把握形象 思考:你眼中的小桃树具有怎样的特点? 我们怎么读出事物的特点呢?哪位同学能够回顾一下,我们怎么读出紫藤萝的特点的? (板书:品读描写语句,抓住关键字词)课前我们预习了这篇自读课文,对文中的重要词句进行了品析,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展示课前的自主阅读成果。 1.教师品读示范:在大家上台展示之前,老师先来给大家品读文中的一个语段。 第2段:“纤纤的生灵儿,枝条已经慌乱,桃花一片一片地落了,大半陷在泥里,三点两点地在黄水里打着旋儿。啊,它已经老了许多呢,瘦了许多呢,昨日楚楚的容颜全然褪尽了。” 品读:“慌乱”“老”和“瘦”这三个词语赋予了小桃树人的情态,生动地写出了小桃树在风雨中左摇右晃、苦苦挣扎的样子,枝条“慌乱”,在风雨里“哆嗦”,花儿片片落地,褪尽了“楚楚容颜”,小桃树瘦了,老了,这是一棵瘦弱的小桃树。(板书关键词:瘦弱) 2.学生品读预设:哪位同学上来试一试?注意不重复老师讲过的段落,并板书关键词。 第4段:它长得很委屈,是弯了头,紧抱着身子的。第二天才舒开身来,瘦瘦的,黄黄的,似乎一碰,便立即会断了去。 点评:“瘦瘦的”,“黄黄的”,一碰似乎就断的样子,夸张地表现了小桃树的脆弱。 第9段:可我的小桃树儿,一颗“仙桃”的种子,却开得太白了,太淡了,那瓣片儿单薄得似纸做的,没有肉的感觉,没有粉的感觉,像患了重病的少女,苍白白的脸,又偏苦涩涩地笑着。 点评:你抓住了比喻和叠词,从花色和瓣片的特点中,读出了一棵柔弱中带着坚强的小桃树。 第13段(2):雨还在下着,我的小桃树千百次地俯下身去,又千百次地挣扎起来,一树的桃花,一片,一片,湿得深重,像一只天鹅,眼睁睁地羽毛剥脱,变得赤裸的了,黑枯的了。 点评:你抓住了“千百次”和“一片”这两个反复出现的数量词和比喻的手法,让我们看到了一棵被风雨摧残却依然挺立的坚韧顽强的小桃树。 第13段:然而,就在那俯地的刹那,我突然看见那树儿的顶端,高高的一枝儿上,竟还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嫩黄的,嫩红的,在风中摇着,抖着满身的雨水,几次要掉下来了,但却没有掉下去,像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闪着时隐时现的嫩黄的光,嫩红的光。 点评:风雨中摇摇欲坠却坚强地挺立的花苞仿若指示灯,闪着“嫩黄”“嫩红”的光,不复以往的苍白,这顽强的生命力可真叫人叹服! 第6段:它长得很慢,一个春天,才长上二尺来高,样子也极猥琐。 点评:你关注到了形容词“猥琐”,副词“才”“极”“很”,看到了小桃树成长的缓慢,读到了一棵可怜的小桃树。 第8段:一抬头,却看见天黑的时候,在窗下坐着,一抬头,却看见我的小桃树了;它竟然还在长着,弯弯的身子,努力撑着的枝条,已经有院墙高了。 点评:“弯弯”和“撑着”这两个词把小桃树把小桃树艰难但努力向上生长的姿态描写出来了,这是一棵 1 坚强的小桃树。 第10段:花幸好并没有立即谢去,就那么一树,孤孤地开在墙角。我每每看着它,却发现从未有一只蜜蜂去恋过它,一只蝴蝶去飞过它。可怜的小桃树! 点评:“孤孤”这个叠词把小桃树无人理会的孤单写出来了,小桃树真是可怜。 小结:谢谢同学们分享,大家关注到了文章中描写小桃树的语句,抓住其中的关键词细致地品读,让我们看到了一棵瘦弱自卑、孤单可怜的小桃树,也让我们看到了一棵不屈不挠、勇敢坚强的小桃树。 (预习质疑:文章出现多次“我的小桃树”,作者为什么不称小桃树为“它”,却称其为“我的小桃树”呢?——郭钰璇,沙希衡,王鹏,陈睿) 这样的一棵小桃树,“我”喜欢怎么叫它呢?这些同学是有心人,发现了文章中多次出现的“我的小桃树”,文中第个旁批也提醒我们阅读的时候要多关注文中反复提及的词句。作者为什么称小桃树是“我的小桃树”呢? (课后阅读提示:这棵小桃树和“我”有着特殊的联系,小桃树就是“我”自己。)既然如此,“我”和小桃树之间应该是有着相似之处的。 三、合作探究,体悟情感 思考:“我”和小桃树有哪些相似之处? 通过品读描写小桃树的语句,我们读到了一棵瘦弱自卑、孤单可怜、不屈不挠、勇敢坚强的小桃树,接下来请同学们在文中圈画能体现作者成长经历的语句,小组内部合作交流,然后请代表来说说“我”和小桃树有哪些相似之处。 1.小桃树——瘦弱,孤单,不被重视,不被关注 “我”——渺小,幼稚,天真,孤独 第7段:也就在这年里,我到城里上学去了。走出了山,来到城里,我才知道我的渺小:山外的天地这般儿大,城里的好景这般儿多。我从此也有了血气方刚的魂魄,学习呀,奋斗呀,一毕业就走了上了社会,要轰轰烈烈地干一番我的事业了;那家乡的土院,那土院里的小桃树儿便再没去想了。 第8段:但是,我慢慢发现我的幼稚,我的天真了,人世原来有人世的大书,我却连第一行文字还读不懂呢。我渐渐地大了,脾性儿也一天一天地坏了,常常一个人坐着发呆,心境似乎是垂垂暮老了。 明确:缩在角落的卑微,身处城市的“渺小”,“我”和小桃树的成长环境都是这样的恶劣;“一个人坐着发呆”,无人关注的落寞,“我”和小桃树都品尝过孤独的滋味;慢慢发现了自己的“幼稚”、“天真”、“无知”,“我”和小桃树成长的经历如此相似,都承受着风雨的打击和生活的磨难。 2. 小桃树——期待开花结果,不屈不挠 “我”——渴望梦想成真,坚强执着 第3段:好多年前的秋天了,我们还是孩子。奶奶从集市上回来,带给了我们一人一颗桃子,她说:都吃下去吧,这是一颗"仙桃";含着桃核儿做一个梦,谁梦见桃花开了,就会幸福一生呢。我们都认真起来,全含了桃核爬上床去。我却无论如何不能安睡,想这甜甜的梦是做不成了,又不肯甘心不做,就爬起来,将桃核儿埋在院子角浇的土里,想让它在那蓄着我的梦。 明确:小桃树一个在角落里等待着破土发芽的桃核有一个开花结果的梦, 而“我”怀着“幸福一生”的憧憬,蓄着“幸福一生”的梦,结合背景可以知道贾平凹蓄着的或许还有文学梦。(提醒关注阅读提示:小桃树是梦的化身,梦的精灵。板书:心怀梦想) 第4-8段 小桃树:“在角落的地方,拱出一点嫩绿儿”,“它却默默地长上来了”“它长得很慢,一个春天,才长上二尺来高,样子也极猥琐”“它竟然还在长着,弯弯的身子,努力撑着的枝条,已经有院墙高了” 我:“我却不大相信,执着地偏要它将来开花结果哩”“但我却十分地高兴了:它是我的,它是我的梦种儿长的。我想我的姐姐弟弟,或许已经早忘却了,他们那含着桃核做下的梦,但我的桃树却使我每天能看见它。我说,我的梦是绿色的,将来开了花,我会幸福的。” 明确:不被关注、不被看好的时候可能恰恰是为梦想蓄积力量的时候。“我”和小桃树一样,都没有停下追求梦想的脚步。(板书:执着追求) 第9-14段 小桃树:“雨还在下着,我的小桃树千百次地俯下身去,又千百次地挣扎起来”“然而,就在那俯地的刹那,我突然看见那树儿的顶端,高高的一枝儿上,竟还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嫩黄的,嫩 2 红的,在风中摇着,抖着满身的雨水,几次要掉下来了,但却没有掉下去,像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闪着时隐时现的嫩黄的光,嫩红的光。” 我:“我心里稍稍有些了安慰。啊,小桃树啊!我该怎么感激你,你到底还有一朵花呢,明日一早,你会开吗?你开的是灼灼的吗?香香的吗?我亲爱的,你那花是会开得美的,而且会孕出一个桃儿来的;我还叫你是我的梦的精灵儿,对吗?” 明确:一棵历经风雨仍然昂头抗争的小桃树,一个不屈不挠追求梦想的“我”。 总结:心怀梦想、执着追求是“我”和小桃树精神的共鸣、灵魂的交响。其实,卑微中蓄积的梦想更为难得,弱小者的坚强更加可贵,饱经磨难后的执着更令人动容。 链接材料: “我很瘦,有一张稀饭灌得很大的肚子,黑细细的脖子似乎老承负不起那颗大脑袋……” “当我读完小学,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初中后,便又开始了更孤独、更困顿、更枯燥的生活。” “文革期间,父亲被打成反革命分子;遭人歧视;多次投稿,屡屡碰壁……” 当贾平凹的《月迹》获《散文》杂志优秀散文奖后,他回来对朋友说:“那朵桃花才开。” 执着追梦的情志其实也可以借其他的事物来寄托的,贾平凹为什么偏偏要借小桃树来诉说自己的心声呢?(生答)不仅因为贾平凹瘦弱单薄的外表、充满磨难的成长经历跟小桃树是相似的,更因为贾平凹在艰难的处境中执着奋斗最终开出了梦想之花的精神与小桃树的内在品格是相契合的。所以使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我们选择寄托情志的事物不仅要外形、经历方面与我们相似,而且应该在精神上与我们高度的契合。 四、以物寄志,抒写心梦 贾平凹的梦,是那棵瘦弱的小桃树,饱经风雨仍然昂起头执着地追梦。 如果要抒写你的梦,你会选择什么事物呢?请依照下面的句子进行仿写。 我的梦,是那片青翠的爬山虎,从不停下向上攀爬的脚步。 我的梦,是 , 。 五、课后作业:拓展阅读 必做:读《每日一篇》最后一页贾平凹的《丑石》,说说作者借一块丑石表达了怎样深沉的感慨。 选做:拓读贾平凹的散文集《月迹》,试着比较贾平凹和宗璞的散文在语言风格和写作手法方面的异同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79e0a7c99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