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荆门送别教学反思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渡荆门送别教学反思 篇一:渡荆门送别>教学反思 语文新课标指出: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初中古诗词教学不能只停留在积累这一能力上,应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及情感,初步掌握一些鉴赏的方法。 10 月初,我上了一节古诗阅读鉴赏课《渡荆门送别》,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引起了我对初中古诗阅读鉴赏的三点反思。 一、知人论诗更高效 南怀瑾先生说:“言为心声,诗从情发。”在诗歌教学中,贯彻知人论诗的诗歌教学观念,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创作风格来品味诗歌情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知人论诗这种观念并不是说要求对每位诗人的方方面面都做详细的介绍,对有些诗人则没有必要,不同的诗人介绍的侧重点也各不相同,比如对李白就侧重于个性与诗歌风格的介绍,对杜甫侧重于其诗歌表达的主要情感的强调,关注杜甫把个人情感与社会状况相结合。如果进行对比阅读,还可以结果诗人的传记,将诗人之间的关系作疏理,让学生对着名诗人有更深入的了解。比如,这四位诗人同属唐代,他们之间都有着一段>故事。李白送别孟浩然,写下《黄鹤楼 送孟浩然 之广陵》;李白面对崔颢的《黄鹤楼》,自愧不如地说:“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杜甫评价李白道:“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二、比照赏读重选诗 在这节课堂里,我运用了对比阅读法,运用《渡荆门送别》与《早寒江上有怀》的对比,让学生对思乡的古诗有初步的了解。古代诗歌阅读教学,进行教学设计时不防根据题材分类,在同一册语文课本,或不同学期的语文课本中选择两首诗进行比照赏读,在教学设计时可以有所侧重,其中一首作为重点阅读,另外一首作为拓展练习。也可以根据诗人的创作风格的异同,创作年代的异同,或者诗人之间的相关经历等。如果只按照课本编排的先后顺序,学生可能对于诗人缺少一种整体的认知,对于某一类题材缺少整体阅读的方法。 三、描写画面悟诗情 古诗阅读要加强学生反复吟诵古诗文本的意识,本节古诗阅读课反映出学生过于注重过往的阅读体验,重视过往习惯的方法指导,对于古诗的字词句扣得不紧,不习惯反复吟读,仔细斟酌,往往使诗歌阅读留于字句的表层,还未深入景物所抒发的诗人的内部情感中去。比如,当要求学生“品读全诗,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所展现的景象”时,大部分学生仍习惯于把描写古诗画面理解为翻译古文,全然没有考虑到“景中有情,情在景中”的特点,把诗歌画面描绘得干巴巴,完全失去了诗意。在今后的古诗阅读教学中,我们必须加强朗读与品析的指导,让学生学会绘景悟情,学会字斟句酌品诗味。 篇二:渡荆门送别教学反思 教完《登岳阳楼》,我感悟良多。 《渡荆门送别》是人教版八年级上第六单元30 课李白的一首诗,教学难点是激发学生想象,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涵着的深厚的情思。 这首诗是诗仙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李白在公元724 年(开元十二年)辞亲远游。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离别家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诗歌的标题“送别”二字很明确的告诉同学们这是一首送别诗,而且以“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因此诗歌情感主题的把握对学生来说不是难点。 在分析诗歌过程中,我依然利用《归园田居》《使至塞上》的教学方法,请学生朗读诗歌,找出景物,激发想象,再现诗歌画面。学生能够三言两语地说出诗歌中所出现的景物:山、平野、江、大荒、月亮、海市蜃楼等景物,但是学生却很难将这些景物组成一幅思乡的画面。当要求学生“ 品展开联想和想象,再现诗歌画面时,大部分学生仍习惯于把描写古诗画面当做翻译古文,全然没有考虑到“ 诗中有人,人在景中,景中有情,情在景中” 的特点,把诗歌画面描绘得干巴巴,完全失去了诗意。 这首诗歌虽然也表达了思乡之情,却与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的>写景截然不同,《天净沙 秋思》压抑、低沉、悲伤的情感被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表现得淋漓尽致,可是《渡荆门送别》却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学生为此困惑讨论了很长时间。 针对这个问题,我给学生补充介绍了诗人李白写作此首诗歌的背景,特别提到这个时候李白正值青年时期,而且是首次出蜀游玩,作者是兴致勃勃,心情愉悦,特别是蜀地崇山峻岭,楚地是平原旷野。因此“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景物描写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更是把生活在蜀地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的写了出来。 虽然引导学生“知人论世”了,但是太过于蜻蜓点水,学生还是不能够将此景与思乡情感联系起来。 篇三:渡荆门送别教学反思 最好能在阅读教学中展现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渗透作文教学,哪怕一堂很简单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7d20f6ddd3383c4ba4cd2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