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荆门送别体裁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天下,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婉故乡水,万里送别舟。 注释: ⑴荆门:山名,坐落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交战,地势险峻,自古即为存有楚蜀咽喉之表示。山形华沙公约唐庄,状若门. ⑵远:远自。 ⑶楚国:楚地,今湖北、湖南一带。其地春秋、战国时属楚国境域。 ⑷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⑸江:长江。大荒:宽广无际的田野。 ⑹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下:移下,下来。 ⑺海楼:海市蜃楼,海市蜃楼,亦称“蜃景”,就是光线经过相同密度的空气层,出现明显偏折时,把远处景物表明在空中或地面的奇特幻景。这里状写下江上云雾的变化莫测多姿。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⑻仍:依然。怜:怜爱。一本作“连”。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2] ⑼万里:喻行程之离。 鉴赏 这首诗就是李白出来蜀时所作。李白这次出来蜀,由水路乘船长途跋涉,经巴渝,出来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进发,目的就是至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渡远荆门外,去从楚国游等”,所指的就是这一壮游。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趴在船上沿途纵情观看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认为,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就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宽广,别就是一番景色: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山随平野天下”,形象地描写了船出来三峡、渡河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就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着一“随其”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边线逐渐转换、流逝,深刻地整体表现出。这句如同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散发出流动感及空间感,将恒定的山岭摹状出来活动的趋向去。 “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后句著一“入”字,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力透纸背,用语贴切。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李白涧荆门送行 - 作品观赏颔联这两句不仅由于写下入“平野”、“大荒”这些广袤原野的意象,而气势宽广;而且还由于动态的'描绘而十分生动。大江固然就是流动的,而山脉却本来就是凝结的,“随其、天下”的动态感觉,全然就是得自舟行的实际体验。在平缓奇险,山峦叠嶂的三峡地带穿梭多日后,于泽壮丽之景,豁然开朗的心情可想而知。它用高度凝练的语言。极其归纳地写下了诗人整个行程的地理变化。 写完山势与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与远景: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象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汹涌,那就很难有机会看到“月下飞天镜”的水中影像;在隐天蔽日的三峡空间,也无从望见“云生结海楼”的奇景。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颔颈两联,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 颈联及两句凸现江水平淡,展现出江岸广袤,天空高远,充满著了浪漫主义色彩。 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 “仍婉故乡水,万里送别舟。” 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二十五岁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清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唐诗别裁》),这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eec4d6a5b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a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