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缺失,究竟谁该“买单”? 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诚实守信,谦敬礼让,尊老爱幼早已融入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之内,哺育、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可是这些本应继承和发扬的优良传统,到了当代似乎变的那样“寸步难行”,道德缺失的现象着实让人心寒! 近年,“道德滑坡”现象可谓“层出不穷”。从三鹿奶粉事件,到瘦肉精,再到地沟油,掺沙大米等恶性食品安全事件。在显示无德行为和缺德现象存在的同时,也刺痛了人们的良知神经,更加颠覆了人们对于诚信的重新审视。不仅如此,学术上的造假,官场上的腐败,体坛的各种黑幕,再到近期的郭美美炫富事件,无不显示着这个社会真的“病”了。而且这种“缺德病”,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传播空间广,危害甚大。似乎人人都将是可怜而又可悲的受害者,但同时也是无情而冷漠的传播者,逐渐侵蚀着这个社会。 如果说这些道德问题只是少数不能独善其身的个人在利益与道德抉择中,选择后者的个别现象。那“小悦悦事件”、“摔倒老人无人敢扶”真的是一个社会人情冷漠的高度体现。在这场利益与道德的博弈中,多数人都果断的选择麻木、冷血、唯利是图,完全忘了人的社会 属性,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也有一部分人在追求利益的同时,渴望诚信、友善、乐助,但现实的“潜规则”让他们真的“伤不起”。由于社会管理机制的不完善,监管的力度的不够,帮助了别人还被讹取医药费,这种情况下,谁还敢去行善?还怎样去倡导、号召大众去施善。 因此,弄清道德缺失的本源,才能从根本上根治“缺德病”这个诟病,才能在以后的道德建设中有新的进展和大的突破,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最终为伟大的中国梦的实现铺平道路。 既然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那么道德缺失的本源就应该是社会。是社会这个大环境让性本善的个人变的冷血、麻木、不诚信。回想每个人踏入前的二十年,每个人对未来都充满理想,对现实充满期盼,对生活充满向往;可踏入社会才发觉,理想和现实总会有那么大的差距。现实的残忍和无情会彻底“摧毁”一个人,把他变的庸俗,接地气,让他清醒的认识到这个社会并不是那么的美好,那么温馨,那么纯洁。 所以,社会缺德症的根治还得靠教育,通过教育,能够将一股一股的新鲜血液注入这个病秧社会,从而唤醒和改变现实的社会。而大学生是生活在学校和社会的中间过渡时期,加强大学生的道德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当代大学生,首先应该树立崇高的理想,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要明白我们肩负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使命,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道德思想上严于律己。再者,注重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的学习,掌握其精神实质,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我们社会所倡导的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人生价值观与人类社会真善美相统一的终极价值目标的指向是相吻合的。还有就是要加强素质修养,提高道德水平。特别是诚信的构建,它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是优良的行为品质、立身处世的根本准则。最后,加强道德建设还应自觉抵制诱惑,作为一个大学生应该明白“有所为,有所不为”。 诚然,道德建设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需要我们的共同参与,共同维护和付出,尤其是大学生更应身体力行。总有一天,我相信古人心中的大同社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中国梦能够完美绽放!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838cb0dc5da50e2524d7f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