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古诗十九首》产生的时代背景 组诗《古诗十九首》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为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昭明文选》而成。十九首诗深刻地再现 了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诗人所抒发的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情感和思绪,在诗人貌似冷峻的态度中,蕴含着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 十九首诗之所以能够客观地反映汉朝末年的社会现实,是因为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当时的政治、思想,以及社会生活背景究竟是怎样的呢? (一)十九首诗诞生的政治背景 在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政治混乱,特别是汉桓帝、汉灵帝时期,政治极端腐败,外戚、宦官交替把持政权,官僚集团垄断仕途,卖官鬻爵的现象非常严重。 地方官吏敲诈勒索,兼并土地,致使富人地连阡陌,穷人无立锥之地,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农民起义不断。加之天灾频仍,战乱连年,混乱不堪,昔日强盛的汉王朝已经风光不再,东汉王朝的统治处在风雨飘摇之中。 在黑暗的社会中文人们终于发现,离开了对终极真理、伟大事业的追求,个人的生命过程还有其他的欢乐值得享受。于是他们像高寒地带生长期极短的植物一样迅 速地发芽成长开花结果,在不知何日大限来临的短暂人生中,尽情地干自己想干的事、说自己想说的话而不必有所顾忌。于是,作者们较集中地从两方面表现了自己 的人生追求:一是对性爱的渴求,二是面对死亡产生的种种困惑。事实上,这已经触及到“爱与死”这一文学创作中的重大问题了。 作为文人五言诗而非民歌的古诗十九首,就诞生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之下,成为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不可忽视的文学现象。 (二)十九首诗诞生的思想背景 一个民族的诗歌发展史,同时也是一部该民族的思想发展史和心灵发展史。 汉武帝以后,尽管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但由于儒、道这两种学说之间既有差异性,又有互补性,所以,每当社会动荡、世风日下、虚妄高张、儒学僵化衰微之时,道家思想便成为人们心目中匡时救弊的药方,成为儒家学者吸取的对象。 社会政治的动荡加上道家思想的强力影响,使一向以研究学习儒家经典、报效君国为人生目标志士们,以儒家道德为最高价值标准的文人们,失去了赖以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 在建功立业传统价值观破灭之后,知识分子们转向对个体内在生命价值的新思索。人生的价值,人生的出路到底在哪里呢?他们面临着巨大的痛苦和困惑。因此,对于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感伤,这时在他们心中显得更为强烈,也成了写作的中心主题。 独特的生命价值的新思索,是诞生十九首诗的深层次原因,这一意识主要体现在对人生有限性的认识与对人生“不圆满”的深刻体会,体现在由之而来的悲情感和意识,之后,更进一步为人生找到生活的希望和寄托。 正如中国古典文学专家叶嘉莹所说:“《古诗十九首》之所以能引起千百年读者的共鸣,就在于它所写的三类感情:离别、失意、忧虑人生无常,是人生最基本的感情。” 这种生命意识并未将他们推向厌世或者对“另一个世界”的向往,他们依然在人生的路上努力,希望在现实的人生中找到快乐,找到寄托,他们对生命的那种执著与爱惜,和他们诗中那些悲凉忧伤的情感一样动人。 当时的王充从强调真实和“世用”的角度出发,主张“文由胸中而出,心以文为表”(《超奇》),文章才有价值。于是,从这个主题出发,以悲哀的基调,展开了闺怨、友情、相思、怀乡、游宦、行役、劝慰、愿望等各种内容的诗歌创作。 正是当时政治动乱和儒道相抗互补、特别是道家思想对汉代文学发展产生的较大影响,无论是创作理念还是作品的思想内容,都在汉代的诗、文、赋作品中有着充分的表现。十九首诗就是在这样的思想背景下,深刻反映了中下层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 (三)十九首诗诞生的游宦因素 汉代时断时续的游宦风气,也为诗人群体的生成注入了活力。 在社会不安定政治因素和道家思想意识的影响下,汉代的养士、选士制度,驱使许多中小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为了追逐功名,谋求前程,便不惜到处奔走交游,因而形成了游宦的风气。 西汉早期,文士的游宦活动主要是在诸侯王之间进行的。武帝朝至东汉初期,游宦之风稍衰。东汉中、后期,游宦又成为社会时尚。有些文人通过游宦进入仕途,相当一部分成为侍从文人、幕僚文人。 游宦诗人是因为现实的黑暗将他们的热忱击得粉碎,颓乱的世风也在他们心灵投下沉重的阴影,生活坎坷辛苦,心灵孤独屈辱,使他们陷入无尽的迷茫和苦痛之中。又因为他们有着较好的文学素养,于是,他们激切悲愤的情感,往往借诗抒情。 因此,知音稀少、骨肉分离、人生苦短等种种悲叹油然从心中生起,抒写羁旅相思之苦,便成为最突出的主题。 十九首诗正是那些背井离乡、游学、游宦和流亡知识分子的苦闷痛苦悲歌,反映的是他们漂泊他乡的生活和思想感情。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8539dba9a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