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进程中的上党梆子──以长治市城中村为例

时间:2022-04-02 20:32:27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城市化进程中的上党梆子──以长治市城中村为例

摘要:山西省作为一个戏曲大省,上党梆子作为山西四大梆子之一及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浪潮中,能否适应工业文化及都市文化所带来的冲击。上党梆子在上党地区城市中主要的演出场所为城中村,城中村大量拆除后,是否会对上党梆子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本文选择了已经整村拆除的家庄与还未进行改造的城中村秦家庄进行比较。 关键词:城市化;上党梆子;城中村;庙会



一、上党梆子的前世今生 (一)走进上党梆子

上党梆子作为山西省四大梆子之一,主要流行于山西省东南部的长治市及晋城市(即秦汉时期的上党郡)。上党梆子在清朝道光年间曾被称为本地土戏,在1934年赴太原演出时又被称为上党宫调,到了1954年,正式称为上党梆子。关于上党梆子的起源,在上党地区流传着2种说法,一种说它起源于泽州府(今山西省晋城市),另一种说法则是它起源于长子县(今属长治市)。关于这个古老的戏曲种类,有人说在明末已有戏班出现,但这仅仅是一种说法罢了,并没有找到可以考证的根据。上党梆子在形成过程中,曾经受到了蒲州梆子的影响,但是又与省内其它三大梆子截然不同。

上党梆子作为一个自成体系的地方戏曲,其形成发展离不开当地其它艺术形式及民间活动的滋养。上党梆子首先受到了早期歌舞的熏陶,晋东南地区的多处旧址表明:在遥远的战国时期,上党地区的歌舞就很兴盛了。那个时候,虽然没有形成完整的戏曲,只是有个歌舞雏形,但是也对后世戏曲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上党地区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民间艺术活动。直到今天,我们依然可以窥探到这些民间艺术活动与上党梆子的密切联系。上党八音会是上党地区的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只要有村庄的地方,八音会就会有生存的土壤。上党八音会历史悠远,其历史究竟有多远,我们无从考究。为什么说上党八音会与上党梆子的联系密切呢?因为它们两者使用着相同的乐器,还拥有着完全一样的曲牌和锣鼓经。在上党地区,很多民众家中的活动,如红白喜事,都会请八音会到家中来,接而就出现了一些自乐班,久而久之,一些自乐班便发展成了上党梆子职业班。在上党地区,还有很多的祭祀活动,这些祭祀活动中的民间音乐、曲艺和街头表演等,都哺育着上党梆子。除了这些方面的影响外,乐户演出的戏剧尽管与上党梆子无直接联系,但事实上却有着相通之处。 (二) 上党梆子的特色

上党从来天下脊,苏东坡这豪迈的诗句道出了上党地区地势上的雄伟奇峻。上党地区北枕太原、东控殷墟,西扼平阳,南通中原,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在这样巍峨险峻的地方,千万年来锤炼出了慷慨悲歌、勤奋俭朴的上党人民,从而抚育出了粗犷豪放、激越奔放的上党梆子。

上党梆子尽管被称为梆子,但它兼具了昆(昆曲)、梆(梆子)、罗(罗罗腔)、卷(卷戏)、黄(皮黄)五种声腔。不过,在历史变迁的洪潮中,昆、罗、卷三种声腔已经在舞台上消失,各戏班主要以演唱梆子为主,有些剧团会兼演一些皮黄腔。所谓梆子腔,是以使用梆子击拍而得名的唱腔。两根长短不同、粗细不同的实心硬木棒组成了梆子。其中一根为圆柱形,另一根短而粗的实心硬木棒为长方形。梆子多用紫檀木与红木制作,有些地方则用枣木心制造,制作材料必须坚实,必须是干透的木材,还不能有疤节或劈裂的现象。梆子表面光滑、圆弧和棱角也很适度。当演员演奏时,他们左手执长方形木棒,右手执圆柱形木棒,然后用圆柱形的木棒去敲击长方形的木棒发音,梆子的音色清脆、坚实,且梆子没有固定音高。是梆子戏曲的代表性击节乐器,常常用来有规律地敲击强拍以增强戏剧气氛。除此之外,在一些民间器乐合奏及曲艺伴奏中也经常使用梆子,梆子广泛流行在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等省域内。

板腔体是上党梆子使用的主要唱腔,除外也运用曲牌体。在上党梆子的板式中使用最多的是大板和四六,此外还使用中匹六和剁板等;上党梆子的曲牌体唱腔有靠山吼和一串铃等。男女同腔、同调、同度是上党梆子的显著特点。上党梆子的调式主要是徵调式。上党梆子的


主要伴奏乐器是大锣、大鼓、胡胡等。上党梆子的基本功叫三把三把应用起来不但稳健大方,且还雄壮有力;不足之处则是不太雅观。上党梆子有着粗犷、健康的艺术特征。上党梆子的台步、身段都有着古老、淳朴的特色,上党梆子音色高亢,同时又委婉活泼。上党梆子的曲牌非常丰富,每种唱腔都有着独有的伴奏乐器及代表剧目。 二、上党梆子的社会功能——娱神又娱人

上文中提到,在上党地区有着很多的祭祀活动与民俗活动。这些活动中的大部分都保留到了现在。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文明大国,在科技不发达的年代,农民大都靠天吃饭,由于对天的敬畏,继而便出现了众多的祭祀祈福活动,用以保佑风调雨顺,诸事平安。每年的腊月,是农民一年中最悠闲的岁月。外面是天寒地冻的景象,一切农活都暂停了下来。在过去的一年中,不论是丰年还是欠年,不管是粮谷满仓还是食不果腹,大家都在热切地盼望着新年的到来。在这期间,大大小小的迎神祈福活动不断,大家感恩过去的一年,祈盼到来的新年。每当到了这时候,各个村子轮番搭台唱戏,老人们都说:戏首先是唱给神听的,接着才是唱给人听的。所以说,在古老的农业社会中,戏曲承担着娱神再娱人的功能。

除了过春节期间,每个村子还有着自己本村的庙会,庙会的时间都是固定的。在庙会期间,除去祭拜神灵,交换物品,村民们更加重要的活动便是观看戏曲表演(俗称看大戏)。对于剧团来说,每一次的演出被称为台口,一个台口是七场戏,四个晚上加三个下午为一个完整的台口。不论天气好坏,不管观众数量如何,演员们风雨无阻,会准时出现在戏台上面,哪怕下面没有一个观众,也会坚持到整台戏唱完为止。 三、上党梆子的现状

在假期中,笔者走访了长治市的一些城中村,与很多不同年龄的村民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大家都很热情,提供了很多有效的信息。一些村干部与文化馆的工作人员,还将一些珍贵的资料拿给笔者看,对于抗日战争爆发前的上党人民来说,戏曲是生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若家中光景还不错,家人便会在百日抓周十五岁以及五十”“六十大寿时,根据财力,请戏班子到家中演出,以增添节日的气氛;许多地方的村庄,也会在过年过节时,请戏班唱戏,用以讨好鬼神,保佑大家平安。

笔者也去到了戏班子中间,去到了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精神需求与民俗需求还存在的艺术团体中去,聆听了作为专业人士的他们的从业经历与心得体会。首先笔者来到了长治市上党梆子剧团,这个剧团属于国家事业编制,剧团的一切费用都是由市财政局统一下发的。这个剧团和其他剧团一样,每年都要下乡到各地去演出上党梆子,在没有台口的余下的日子里,是演员们练习基本功,排演新戏及参加比赛的时间。作为市属的国营单位,剧团积极响应着弘扬传统文化,保护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府号召,每周都会在长治市潞安剧院,以售票的形式来演出上党梆子。票价一般为510元。

剧团也一直在创编新的现代剧目,以迎合当下年轻一辈的艺术审美。使上党梆子在文化消费日新月异的当下,能焕发出新的艺术之光。

剧团的演员大都来自于长治市文化艺术学校,也就是当地人口中的艺校。针对演员的挑选问题,笔者采访了剧团的一些上了年纪的演员,以下便是他们的答案:过去能够在艺校学习上党梆子的学生,都是相当优秀的。能够进入剧团做演员的,更是百里挑一。如今可不是这样了,进入艺校的,大多是由于学习不是很好,想在艺校混一个毕业证的,从来没有想过,也没有能力去从事戏曲演出这一个行当。如今想要在艺校选出几个好苗子来培养,难

啊!”“即使碰到肯学肯干的好苗子,剧团也留不住他们。剧团花费大量心思,将他们培养出来,当他们可以独当一面,挑大梁的时候。有些男演员便被其它剧团花大价钱给挖走了。而女演员在结婚之后,大多数便转行了。老演员有他们的牢骚,年轻演员也有他们的想法,在接受采访的年轻演员中,不止一位提到了干这一行待遇低,出头无望的现状,久而久之,很多年轻演员也对这个行业失去了期望。

接着笔者又走访了几个经常游走于各个城中村的民办剧团,他们遇到的问题就更多了。首先就是和国营剧团同样的问题,招不到优秀的演员,有了比较优秀的演员,又留不住。接着就是资金不足,民办剧团的一切支出,都需要自己想办法。其中一位团长是这么说的:如今台口越来越难跑了!仅晋东南地区的上党梆子剧团就有好几十家,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其它演艺团体,比如八音会、秧歌、曲艺团体、演艺团体等。不仅有本地的各种艺术形式的冲击,还有外来剧种的竞争,比如像豫剧,在晋东南地区也是非常盛行的。再者,如今城市化兴盛,大量的城中村拆除。而剧团的主要演出场所就是这些城中村。城中村拆除后,传


统的庙会还能否传承下来?没有了这些因素的存在,将来我们的生存状况,应该更困难啊! 通过和国营及民营剧团的深入探讨,笔者得到了以下信息:国营剧团如果没有财政的扶持,早就无法维持下去了;民营剧团如果没有和上党地区的民俗活动结合在一起,或者说这些民俗活动渐渐消亡了之后,民营剧团也就不会有现在这么大的市场了。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化的推进,这些在农业文化下诞生、发展、兴盛起来的悠久的民俗活动及艺术形式,可能会一直消沉下去。

四、对城市化进程中上党梆子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一)适应新的社会文化

现如今的工业化城市已经成为了社会发展的不可阻挡的主流,我们要让它成为戏曲新的生态环境。我们的城市再也不可能回到谭鑫培、梅兰芳时期的样子,也不可能回到建国初期计划经济时期的城市。现如今的城市,充满了竞争与机遇,同样地,戏曲也要抓住城市带给它的便利条件:如城市带给戏曲的物质上的保障;各种戏曲之间的相互交流的机会;现代剧场的建立等。总之,戏曲要依托城市,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去复兴、发展自己。 (二)紧跟时代发展

我们身边的事物都在不间断地发展变化中,戏曲也要这么做。要做到紧扣时代脉搏,要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要符合观众日益变化中的审美。要多多创作出思想先进的戏曲剧本,当然,在尊重观众审美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了戏曲原本的特质,不能摒弃传统的道德与文化。 (三)回到观众中去

戏曲的受众是我们大多数的普通人,一定要让大家有机会,有地点去观看、欣赏戏曲,之后才谈得上接受它、喜欢它、甚至是懂得欣赏它。无论城市怎么发展,都要保留着我们的传统习俗,保存好戏曲的生存环境。如果在将来的某一天,城中村完全消失,庙会成为一个活在老辈人记忆中的名词,那么依托着庙会生存下来的上党梆子,会不会也成为一个过去,答案也许是肯定的。

城市化的到来,影响到的不仅仅是戏曲,还会有更多地传统文化受到冲击。在当代社会下,笔者呼吁大家要重视城市化的问题,要着重研究城市化,应当看到城市化可能会带来的社会问题,认识清楚我们自身可以做哪些努力,可以怎么去做。 结语

在走访研究过程中,笔者充分认识到自己对戏曲知识的欠缺,对于民族音乐学这一学科的学习还很浅薄,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将会努力地去完善这些不足。也不会停下继续研究上党梆子的脚步,希望有更多的人知晓、喜爱这一剧种。希望可以为这一古老剧种的复兴发展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

[2]朱恒夫.城市化进程中戏曲传承与发展研究[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3. [3]项阳.山西乐户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指导教师:齐江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88ca388bb0d6c85ec3a87c24028915f814d84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