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从文化传播的角度议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盛唐边塞诗 作者:方将来 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21期 摘要:盛唐边塞诗是以描述边塞风光、边塞风土人情和边塞战争为主要内容的诗歌,表达的是建功立业、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边塞战争中大多涉及到对边塞战争的歌颂,对战争场面的描绘以及对功名毫不保留的追求,这似乎与中国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相违背,因此不难预想在跨文化传播中来自其他文化背景的受众往往会产生误解,因此需要对盛唐边塞诗进行国际化的解读,让世界能通过盛唐边塞诗了解中华民族的精神。 关键词:文化傳播;高适;岑参;边塞诗 一、边塞诗中边塞战争的正义性 对边塞诗的评价首先焦点就聚集在边塞战争的性质上,若唐时边塞战争是大国侵略、奴役弱势族群,那么这样的战争就是非正义的,歌颂这些战争的诗也不会为当今世界其他文化所接受。因此,论证盛唐边塞战争的正义性是十分必要的。 谈及战争,它似乎贯穿于人类发展的始终,战争爆发,无论成败,都会造成双方以损失。从它的本质来说,战争是人类生存欲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对于唐时的少数民族来说,他们逐水草而居,迁徙不定,难以积累生存物资,缺乏抵御天灾的能力。且手工业落后,缺乏生活必需品。而南方农耕民族以耕作为谋生方式,稳定安居,物产丰富。少数民族在物资匮乏时,为了生存必须南下劫掠。而农耕民族为了保护自身利益,在矛盾不可调和情况下,只能通过战争解决。如果从进攻和自卫的角度来判断正义性,唐代初期和盛期的战争多是自卫性质,属于正义战争,然而,统治者的好大喜功和一些将领的贪功又往往使正义战争带上了不正义的色彩。如高适的“第一大篇”《燕歌行》就有相关论述,“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则表现了将士出征的气派,暗示了天子重视下将军急功近利,为后文战争失败埋下伏笔。这首诗谴责了皇帝的好大喜功以及将领的骄傲轻敌、急功近利造成了战争的失败,使广大士兵受到极大地痛苦和牺牲。因此,把正义性简单的归结为“进攻与自卫”是欠妥的。事实上,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在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战争是不可避免的,正义与非正义只有放在中华民族及中华文化的形成与统一的过程中才具说服力。战争促进了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则是正义的,反之,战争造成人口大量消亡,文化破坏与断层则是非正义的。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通过战争,认识学习彼此。农耕民族通过战争使保守稳健的农耕文化带上了刚健之风。少数民族通过战争、和亲等也学习了农耕先进文化,促进了其社会形态的变化。虽然战争给双方带来了许多痛苦,但结果来看它促进了中华民族血统的合流,促进了中国文化地丰富发展。因此,总体上来看唐时的边塞战争是正义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8b94cf996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