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音乐表现力强、表现手段丰富,乐队伴奏既使用中国传统的民族乐器,也有小提琴这样的西洋乐器。其基本声腔为“梆黄”,并兼有高腔与昆腔的部分曲牌以及南音、粤讴、木鱼、龙舟、板眼等广东民间说唱的曲调和民歌、乐曲、时代曲、小调等民间小曲。由于粤声调入声,平声字居多,已和其前身梆子、二黄大不相同。细分起来,粤剧的唱腔曲调共分六大类:曲牌体、板腔体、广东音乐填词演唱、杂曲、专戏专腔、歌谣体民间说唱。 板腔体或称“板式变化体”,是中国地方戏曲音乐中的一种结构体式,演唱自由,不受拘束。以对称的上下句作为唱腔的基本单位,在此基础上,按照一定的变体原则,演变为各种不同板式。 曲牌体也是戏曲音乐的一种结构方式,又称“联曲体”或“曲牌联套体”。即以曲牌作为基本结构单位,将若干支不同的曲牌联缀成套,构成一出戏或一折戏的音乐。全本戏分为若干折(出),即由若干套曲牌构成。曲牌体包括牌子(来自昆曲)、小曲、广东音乐、其他剧种的曲牌、其他地方乐曲、民歌、中外流行曲及新创作的曲调。曲牌体有固定旋律,撰曲者则“按谱填词”,在必要时可透过“加花”、“减花”或“换音”等手法,把旋律作出适当的变动。 说唱,如南音、粤讴、木鱼书、龙舟、板眼和咸水歌等,是把民间说唱的故事内容、音乐形式以及岭南人民表达情感的方式统统融汇起来的一种唱腔形式。 说唱的特点是以唱腔、说白相间去演绎一个故事。说唱可上溯至战国时荀子的《成相篇》。唐代则有变文,初以说佛经故事为主,后来亦有说唱佛经以外的故事。宋朝时说唱有宝卷、鼓子词、唱赚、诸宫调等。清代有弹词、鼓词及说书等。近代广东歌谣中的南音、木鱼、龙舟、板眼及粤讴等俱属说唱体。二十世纪初,粤剧粤曲亦吸收了上述五种说唱,成为“说唱体系”。 粤剧的表演风格与流派主要是以唱腔区分。在近代粤剧史上,出现了薛觉先、马师曾、廖侠怀、桂名扬、白驹荣等一批富有革新精神的艺术家和唱腔流派,对后来粤剧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如薛觉先的“薛腔”、马师曾的“马腔”、红线女创造的“女腔”,都是粤剧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唱腔流派。 说白可以分为独白及对白,意思是演员把台词念出来,当中又可以分为押韵及不押韵。押韵的包括诗白、口古、白榄及韵白。不押韵的有口白、锣鼓白、引子白及浪里白。在1930年代前后,粤剧演出的语言基本成形,虽然仍保留有个别的官话辞汇,但白话──广州粤语方言,已经作为演唱、念白的主要语言,延续至今。 *变文:变文是寺院僧侣向听众作通俗宣传的文体,一般是通过讲一段唱一段的形式来宣传佛经中的神变故事,及把佛经故事及其他传说等加以通俗敍述。这种文体在一篇之中,骈文、散文、歌诗,杂而有之,常用通俗口语,以求易懂。现存的变文,是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从甘肃敦煌千佛洞石室发现。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92a21b8a800b52acfc789eb172ded630a1c9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