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个体、群体、社会心理学分析网络热词流行的原因

时间:2023-01-06 12:20:10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我是某某,偶尔有点宅,样子有点“囧”(jiǒng),偶尔出来“打酱油”,没事练练“叉腰肌”,做三个俯卧撑。平时只用“山寨”货,看到“kappa女”,觉得“很黄很暴力”。“你是不是被我“雷”到了呢?告诉你,除了“范跑跑”“周老虎”和“猪坚强”之外,我就是2008年里最潮的人„„刚才我的这段独白,相信大家听着都很熟悉,里面几乎囊括了2008年最热门的网络词汇。

2008年“井喷”出来的一批网络流行语。与过去“偶”“稀饭”94”等网友自娱自乐独创的网络热词不同,08的网络流行语已经逐步从虚拟网络世界向现实世界一渗透,成为一种社会热词。2008年的网络热词大多背后有故事,连接着社会热点事件。

下面来看下08年的网络热词:

俯卧撑:在瓮安事件发生后的第三天,贵州官方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事件真相。通报描述事发当日的情景,当事人李树芬准备跳河寻死时,其好友刘某正在桥上做俯卧撑。“当刘做到第三个俯卧撑的时候,听到李树芬大声说‘我走了’,便跳下河中”。 略带戏谑的“俯卧撑”折射出网民对现实公共事件真相的渴求。09年又出现了类似的“躲猫猫”事件。云南男子乔明在晋宁县公安局看守所里离奇受伤,送医院后不治身亡。事后,警方称其是和狱友玩“躲猫猫”撞墙致死。

打酱油 “很黄很暴力””与“打酱油“的流行均出自电视新闻。很黄很暴力出自一则关于净化网络视听的新闻里。13岁女孩张殊凡在接受采访时说:“上次我上网查资料,突然弹出来一个网页,很黄很暴力,我赶紧把它给关了。”广州一位市民在就艳照门事件接受某电视台采访时说:“关我X事,我是来打酱油的。” “打酱油”成为一种幽默的托辞,以“打酱油”为托辞敷衍塞责,表面上无可奉告,其实流露出对现实的无奈,正是:“事不关己不开口,专心一意打酱油。

下面我将从个体心理、群体心理、社会群体三个方面来分析网络热词迅速传播的原因。 从个体心理方面:网络流行语兴起的个体心理动因主要包括娱乐心理以及求新求变两个方面。从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三结构为基础来解释。 “快乐原则”求新求变是人类的本能,这种本能力量推动人类形成了对新奇事物充满期待和向往的动力定型,带给人类无穷的创造力。网络流行语作为娱乐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在精神上给予人们以慰藉。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自由交流和平等参与的心理满足 网络是一个虚拟而相对自由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 无形的等级制约消失了, 权威” 从根本上动摇了, 大家是平等的参与者。

情绪宣泄和平衡的心理需求 网络热词蕴含调侃和娱乐因子,更多的表现为一种心理层面的无奈、派遣和宣泄。现实个体承受压力巨大,网络赋予人们一定程度的表达自由,在具有匿


名性、去个性化的网络世界,网名很容易将现实隐藏的情感宣泄出来。

标新立异, 个性张扬的心理需求 ,网民大多属年轻群体他们富有创造力, 不安于现状, 维活跃, 求新逐异网络是他们突显个性的地方, 使用新词让他们感觉轻松, 语言, 作为“网上自我 ”的标识他们不断地创造出属于自己的鲜活词语和表达方式, 在网络中流传开来。



被认同和归属感的心理需求 不会使用或不理解的网络热词的民众被赋予过

时、老古董的刻板映像。网络流行语作为网民群体标签,个体的跟风使用,标示自己“网络达人”或“愤青”的身份,以获得一种“彼此同在、心领神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群体心理:网络语言的出现是新媒体时代的产物,也是当代青少年的标志,使用网络语言就表示着他成为了群体的一员,不管事实上是不是这样的,每个个体都是以这样的标准来评判的。在群体中,从众行为经常发生。互联网世界中,广大网民构成了一个特定的群体,各个成员为了实现他们在互联网世界的社会地位与群体归属,必然会自觉遵循群体的规范,模仿该群体中其他成员的主流行为,以获得其他成员的认同以及自身的安宁。因此在互联网的交流平台上,由于群体心理动力的推动,一旦新颖且极具个性化的表达方式成为在线交流的新范式,一旦出现了一些既定的并为群体成员所接纳的流行语,广大网民尤其是新加入的网民便会纷纷效仿



群体表达诉求: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已经形成了某种社会心理,形成了某种表达诉求,是,在语言系统中暂时未找到合适的语言形式,从而形成大众心理需求与语言表达之间的矛盾。网络自由的环境和富有创造性的群体,使得语言系统中的缺位有可能迅速得到填补,网络词汇迅速串红。

社会心理 抗争因素:网络语言在青年中泛滥,同时也成为青年身份识别的符号资本。虽然这种态势看来凶猛,渗透面也极广,但网络语言对青年文化的建构并不是全面、直接的,是以某种方式影响或者作用于青年文化的某个部分或是相互关联的几个部分的。网络语言从其表层来看不过是青年群体为了追求新奇、乐趣而不断追捧的产物,但是从深层的意义上来讲,它却是青年群

体不断地向社会索要自我尊严与权利的手段。网络语言为青年群体提供了强有力的抗争方式,是青年群体在无意识下的自主意识与主体精神的追寻。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965d144aa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c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