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1840—1949)金陵女学发展及其对我国现代女高校发展启示 本文作者力图梳理晚清至新中国成立之际即1840-1949年期间,我国第一所教会女子高等教育大学——南京金陵女学的产生、发展,从而为我国当代女子高等教育发展提供借鉴。 标签: 近代;女子高等教育;金陵女学 一、近代金陵女子高等学校的发展 1. 1911-1927年。 1913年10月,北美长老会、浸信会、建理会、美以会等决定组建女子大学,6日确定以南京作为大学校址。1915年2月通过章程,产生学校的执行委员会。1915年4月,执行委员会等人确定以南京旧名金陵命名学校,故学校名为“金陵女子大学”。1915年9月17日,金陵女大正式开学。据当时的《金陵女子大学校刊》刊载“本校创办在民国四年九月建,第一班学生共九人而已,数年以后学生渐行增加……1947年受“收回教育权”运动影响,金陵女子大学大批外国教员离开,师生关系紧张。金陵女大管理委员会为了应对时局变化,保证学校通过官方立案以获得政府资金支持,德本康夫人辞去了校长一职,由第一任校友国人吴贻芳接替康本德夫人的校长职务,行政委员会也由五个中国籍教师组成。 2. 1927-1949年。1928年7月1日吴贻芳正式主持金陵女大的工作,其上任后為了保证金陵女大的成功立案,做出了一些调整。如1930年12月金陵女大更名为私立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等。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南京成为日军攻击的主要地区。吴贻芳在战争逼近之际依旧维持着金陵女校的正常上课,她在当时呼吁说:“假如关闭学校,我们孩子的教育怎么办?为了孩子,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尽可能开办学校。”为了方便学生入学,金陵女大在上海、武昌、成都三个地区成立分校,与当地基督教大学合作设立大学分点,让无法来南京金陵的师生能正常上课。后由于战事的发展,女学迁往成都,并于1938年开始于成都招生。抗战结束后,返回南京,开展复课工作。1946年9月金陵女大在南京旧址开学。1951年1月与金陵大学合并为公立金陵大学。金陵女校作为我国第一所高等女子教育学校,共计培养了999名毕业生,人们称她们为“999朵玫瑰”。代表性的有专攻盲童及特殊儿童教育,第一位美国女生训导协会中国会员的徐亦蓁博士、著名的营养学家,其优秀业绩被列入《美国科学界杰出人士》、《美国科学领袖》及《(英国)皇家蓝皮书》的严彩韵女士和我国第一位海洋女专家刘恩兰博。金陵女学不仅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先进知识分子的新女性,为我国新中国妇女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优秀的办学经验更值得我们现代女高校学习。 二、启示 女高校是指 以“女子”命名并以女生为全部或主要教育对象的各类高等教育机构的总称。我国当代女子高等教育主要包括三大类:独立设置的女子院校(3所)、独立设置的女子高等职业学校(3所)、依附普通高校下设置的女子二级学 院(10所)。女子高等院校从数量上来看比近代有了很大的发展,势头呈现猛趋势,但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如:数量多、质量低;学校经费不足;开设专业偏于文科,教育专业占据半边天;学生毕业要求低等问题。 1.与其他高校 ,寻求政府、社会组织经费支持。经费不足问题也曾是金陵女大发展的一大障碍。但德本康夫人积极寻求美国社会组织的帮助与支持。获得了美国斯密斯女子学院捐款支持,还与洛克法勒基金医学委员会、及女青年会有联系,这些组织皆于每年接济本校生常年经费若干。我们现代的民办女高校不能只依靠学生的各项缴费,学校积极主动与外界高校、教育组织乃至政府部门联系,获取他们的经费支持,建立一个基金会,派专人照看,以保证经费的稳定来源,解决高校经费不足问题。 2.开设各类型、多形式的学科、活动课程。金陵女校在开设专业方面不仅限于某一领域,专业课程种类繁多。其学科主要有十类,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和学习:生物学、化学、国学、英语、历史、体育等科目,科目横跨文理,不仅局限于传统女生特长的文科课程。我们现在的女高校也应摒弃那种女生文科的配属错误观念,设立文理兼备的专业供学生选择,文理科目比重应均衡,不能出现女高校文科占天下的局面。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学习金陵女大的社会服务活动。组织一系列社会活动项目,让学生学以致用,在实际的活动、服务中学会知识,更培养学生的服务精神。这有助于解决我们当今高女校中学生对知识作用、意义的迷茫,对情感的空白缺乏,对生活感到无趣、内心脆弱,毫无服务他人的精神等弊端。 3.对学生设置毕业基本要求。金陵女校对每一届毕业生的毕业基本要求都做了规定:文理两科学生毕业前必须修完国文课程20个学分、英文课程16个学分、宗教课程10个学分。尽管随着时代的不同,这类课程有可能不适应我们当代的社会实际,但我们当代女高校不妨也借鉴一下这种做法,对毕业生做一些基本要求,具体可以规定对一些基本等、重要的学科学分总数。这种做法尽管有时会让人觉得有失自由,但在女高校学生过于懒散的今天,对一些基本学科学分的要求未免不失为一种激励,促使这些学生有动力,也能保证每届女校毕业生的基本质量。 参考文献 [1]周廷勇,张兰.中国女子高等教育[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 68-90. [2]熊贤君.中国女子教育史[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 60. [3]郭冬生.我国女子高校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女子学院学报,2013,(4).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96dcd3ccf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