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游戏 80年代以前,农村很闭塞,也很穷,那时孩子们没什么可玩儿的,只能玩儿那祖传的游戏。那游戏没有“老师”指教,完全是辈辈儿传承,也没有成文的游戏规则,完全靠孩子们遵守习惯,更没有严格的年龄限制,反正孩子们到了一定的年龄自然参与,而长成大孩儿后就自动“退休”。 各种游戏的具体名称可能不统一,因为十里不同乡吗,但形式和内容大致相同。如:打尜啊、打蛋儿、蹦房子、踢毽儿、藏默默、黄鼬拉鸡、猫逮老鼠、唧唧嘎啊、背仰仰、动方、憋死猫、鸡毛蒜毫等,按现在的话说,运动项目可多了,但现在岁数大了,好多都记不起来了。其中的唧唧嘎啊游戏现在回忆起来挺有意思,小朋友们单腿着地,另一条不着地的腿和其他小朋友相互盘绕,共同蹦跃,谁先到了谁失败,蹦跃的同时嘴里还同声反复念叨:唧唧嘎啊,唧唧嘎啊,谁要到了小王八啊,蹲下,起来,喝酒、吃菜。还有憋死猫游戏,在地上画一个“冈”字型图形,在“冈”字型开口处画一个“圈儿”,相当于茅坑,每人执两子,第一次不能憋死,这是规则,游戏的过程中,谁无法动了,就得把吐沫吐在“圈”内,以示惩罚。那时的孩子也很有公平意识,谁先谁后,都要用“咋幺二三儿”来决断。现在想来,真有意思。 别小看这些看似很朴素的游戏,其实在牵引默化的在培养孩子们的智力、锻炼身体、增强竞争意识、培养团队精神,在那穷日子年代起码还能赚暖和。 我们这些过来人,以近半百的大孩儿,坐在一起,谈论起童年时的游戏,很感亲切,拉近了同学、同事、同乡、朋友的关系,就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时代。那时很穷,从穿戴上就可显出来,冬天只穿棉衣棉裤棉鞋,没有衬衣衬裤和袜子,一身穿到过年才能换新衣服,赶上爱流鼻涕的孩子,袄袖就当“手绢”,一冬天下来,袄袖就成了黑色的“镜面”。再说吃的也差,能吃上“瞎谷面饼子”(谷子不去壳磨的面,不参菜)那就是好饭食儿了。可现在回忆起当时,一点儿也不觉得苦和累,加上童年的游戏,那开心、欢乐,现在难以寻觅。 2006年10月3日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9db13d1ad51f01dc281f1c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