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族群”与“民族”概念和翻译的讨论 近年来,随着地区性冲突的加剧,民族关系的研究开始成为人类学、学、学等学科研究的热点。上个世纪初期(1900s)传入中国的民族概念和上个世纪末期(1990s)传入中国的族群概念因民族关系的升温逐渐成为学术界争论的焦点。本文将对这个两个词汇从它们的、定义和意义以及关系作一介绍。 一、族群概念与民族概念的翻译问题。 1、“族群”概念的翻译。 “族群”概念是英文ethnic group一词的译法。英文中的ethnic一词来自希腊语ethnos。英文中的ethnic group一词来自希腊语ethnikos。[1]Ethnikos在希腊语中表示“习惯、特点”等意义,在中表示具有、种族、和宗教特点的人们共同体。Ethnic group(族群)是上个世纪60年代(1960s)国际人类学界广泛运用起来的。学者首先把英美流行的ethnic group翻译成中文“族群”,受台湾学者的影响,在80-90年代(1980-90s)大陆学者开始引用“族群”这个词,现在被普遍认同并把ethnic group翻译为“族群”。早期,对ethnic group的汉译有两种观点。一是反对将ethnic group译为族群,而应翻译为“民族”。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阮西湖先生。他认为,“族群”显然是指那些尚未发展成为民族的人们共同体,各者使用ethnic group时的涵义是指“民族”,而非“族群”。[2]而且,这一术语既不符合关于“人们共同体”演进的各个阶段的表述,也不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们对当代社会人类学群体的划分。同时也有悖于世界各国人类学者所表述的人们共同体的原意。[3]最近他还进一步阐述了把ethnic group翻译为民族的理由:(1)美国韦氏词典认为ethnic表示“具有表现在风俗习惯、特征、语言和共同等方面的共同文化遗产的居民群体”,这与我国的民族定义是吻合的;(2)台湾人类学界对世界各国民族共同体的研究不够,基本上局限于台湾省内,因而遣词不当,把ethnic group译为“族群”,并被台独分子利用来分裂汉族,达到搞台独的目的;(3)无论是前苏联学者或俄罗斯学者都把“ethnic group”一词作为民族来看待不是作为“族群”[4]二是对这种译法持肯定态度的学者如石奕龙、黄泽以及国外学者,他们认为,ethnic除了指“民族的”以外,也可指“种族的、部落的、民族或国家以及某一特定文化群体”。他们认为,ethnic group含义可大可小,大指华人群体,族别,小可指民系,它有时可译为民族,有时又不能,所以该译为“族群”。[5]有关“族群”的翻译问题的讨论最近又有了新的发展。纳日碧力戈认为,中国人类学界使用的“族群”(ethnic, ethnic group, ethnicity)是外来概念,不可与中国古代或现在的“民族”等同[6]。因为受语义和思维方式的影响,在不同历史文化作用下,受不同政治、条件的影响表达也就炯异。美国学者范可认为在中文语境中的“族群”和“民族”更接近于英文的peoples。[7] 对于ethnic group的翻译问题,直到今天,仍没有定论,学者们各抒己见,见仁见智。但是,有一点是确定的,汉语中的“民族”与英语中的“ethnic group”在没有语境支撑条件下,是不能对等翻译的,“族群”概念存在的合理性仍需三思和商榷,尽管已有大批学者已在使用此词汇。当然,如果我们都认为“族群”一般是从文化角度去定义的,不具有主权要求,民族则是强调政治方面的意义也不无使用的可能性。 2、“民族”概念的翻译。 最初,中国组织的英文翻译承袭前苏联的翻译方法,把“民族”统一对译为的 英文的“nation或nationality”,把“少数民族”统一翻译为minority nationality。[8]Nation 一词来自拉丁语,表示出生。在英语里nation有双重含义,国家或民族。国家层面的含义应用更广泛,表示拥有或者追求自己独立政府的地缘人们共同体,即多指“国民国家”。中国学者为避免其义一直将“民族”翻译为nationality。因为语义的变化,现在nationality在西方多用此词汇表示“国籍”。如果我们继续用它来代译我们所谓的“民族”一词,不免就会导致政治术语的歧义使这个词汇具有了提出独立国家的合理性和可能性,即“国家地位”和“民族分立”。后来,受到国外学者的提醒和批评,认为中国的这种翻译不准确后,国内学者认识到词根是nation的nationality的本义是“国民身份”、“国籍”、“国民素质”,在西方人理念中,nationality 一词有“国家地位”、“民族分立”的涵义。[9]为了弱化具有国家内涵的民族概念对国家统一的侵蚀和威胁,美国在上个世纪60年代率先启用ethnicity取代具有国家内涵的民族认同概念,ethnic、ethnic group亦由原来仅表达种族内涵转向强调历史-文化内涵。后来,随着我国学者与西方人类学界交流的增多,国内已越来越多地用ethnic group代替nationality。国家在对外宣传和交流中为避免产生歧义而有意识地对一些相关篇章的“民族”一词翻译时用ethnic,如ethnic affairs, ethnic minority等。 3、族群和民族概念的关系。 因为上述两种概念的差异较大,还有我们对“民族”词汇的广泛使用以及“族群”词汇的文化、政治双重性,所以当前完全互换或代替仍需商榷。学者们为这两种概念的应用也提出了许多很好的建议,如“置换说”、“兼用说”等。置换说主张在中华民族这个层面上仍然使用“民族”,而对56个民族则用56个族群来代替,目的有二:避免翻译成西文时遭遇尴尬;行之有效的解决国内民族问题。兼用说主张在学术研究中使用“族群”而在制定政策时使用“民族”。上述两种建议虽可解决部分问题,但是会引发更多更复杂的问题,为避免烦杂和繁琐,有些学者建议干脆用直接的拼音“Minzu”做西文中的音译。[10] 民族和族群两个词都来自国外,在国外,“民族”相当于英文的nation,其基本含义是“国家和民族”;“族群”相当于英文的ethnic group,其含义在一个具有名称的有着共同祖先和传说,共同记忆和文化因素的人群。林耀华先生曾给民族和族群划定范围,他认为族群专用于共处于同一社会体系中,以语言和文化认同为特征的群体,适用于一国之内;而民族就是“民族和国家”,适用于各国之间。张海洋教授进一步认为,在中国“族群”概念适用于民族的文化定义,“民族”概念适用于民族的政治含义。[11]纳日碧力戈认为,从本质上说,族群是情感——文化共同体,而民族则是情感——政治共同体。 二、族群和民族的定义和讨论。 1、“族群”的定义和讨论 前面已经对民族和族群的翻译问题进行了一番讨论,下面将着重分析这两个词国内外专家学者是如何定义的。 来自西方的“族群”观念是多种群体分类的一种方式。20世纪30年代开始使用,被用来描述两个群体文化接触的结果,或是从小规模群体在向更大社会中所产生的涵化现象。[12] 二战后,族群一词被用来取代英国人的“部族(Tribe)”和“种族(Race)”。20世纪60年代随着“族群”概念的广泛使用,对这一概念的研究也深入开展起来,也就繁衍出许多不同的含义。最早收录“族群”词汇的是《韦氏新国际词典》(1961年第3版)当中。在《麦克米兰人类学词典》中,对族群是如下定义的:族群,是指一群人或是自成一部分,或是从其他群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a9d7ffdc2c708a1284ac850ad02de80d5d806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