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生活实际探寻词语真趣———以统编一下第六单元教学为例

时间:2023-01-13 15:01:14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联系生活实际探寻词语真趣———以统编一下第六单元教学为例

作者:张玲

来源:《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19年第5



张玲

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围绕“夏天”这个主题编排课文,单元的学习重点是联系生活实际了解词语的意思。2017 年春季笔者第一次执教该单元时,目标达成度并不理想,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课标不清,难易失度。课堂教学中,常常忽视学生的年段差异,把低年级学生当高年级学生教。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原因之一是教师对各个年段的阶段目标不清楚,在把握教学目标的能级水平上发生了偏差。例如:就“理解词语”这一目标而言,低年级的关键词是“了解”与“积累”,但教师往往容易拔高到属于中高年级的“借助工具书理解词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有揠苗助长之嫌。

2.重点不明,时间不够。教材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内容,实际教学中却不太注重双轨并行。例如教学本单元时,教师将“夏天”这一人文主题演绎得淋漓尽致,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夏天的美好。但在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以便更好地了解词语的意思方面,用时不多,匆匆而过。

3.经验主义,概念笼统。笔者当时所在一年级教研组,对单元学习重点认识不足。无论是刚执教六年级毕业班的骨干教师,还是刚大学毕业的新教师,从自身教学经验和学习经验出发,想当然地觉得联系生活实际了解词语的意思是非常简单的事情,没有想方设法促进学生生活经验与课文内容的有效对接。

2019 3 月,笔者所在工作室与浙江省台州市李彩娟名师工作室开展教学联谊活动,对该单元进行了整组教学研讨,对学习重点进行了聚点探究,初见成效。下面笔者结合课堂实践,谈谈相应的词语教学策略。

一、依据课标,准确定位

相对第二、三学段,第一学段的语文要素在一组单元中没有相应的单元导语提示,也没有明显的组织形式,很多时候需要教师进行前后联系,根据语文要素确定相关教学内容,因此需要在教学中树立准确的目标意识。

1.对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学段目标与内容”。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中有如下表述:“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对应课标,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学习重点是联系上下文了解词语的意思,第六单元是联系生活实际了解词语的意思,第八单元是借助图画阅读。具体课时目标定位必须突出重点,有的放矢。

2.把握目标的整组性。一个单元语文要素的编排不一定都会在这个单元的每一篇课文中明显提及,但在教学中,我们需要建立单元整组意识,要贯穿整个单元的教学,并且应逐步推进。教师在钻研教材的过程中会发现,本单元学习重点没有通过课后练习题来呈现,文中泡泡的提示也不明显,既没有一年级上册的学习基础,在本册其他单元也没有巩固和延伸。本单元学习重点是“联系生活实际了解词语的意思”,但也不排除其他了解词语的方法,如联系上下文了


解、字理了解等。为此,可在《古诗二首》中做适当铺垫,在《荷叶圆圆》中学习运用这种方法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在学习《要下雨了》时让学生自主尝试运用这种方法,在“语文园地六”中创设生活情境,巩固学习方法。

二、展开过程,有效训练

什么是“生活实际”呢?《现代汉语词典》中是这样表述的:“人和动物在生存过程中进行的各种活动;客观存在的事物或真实情况。”如何将一个单纯理性的要求———“联系生活实际”,展开为一个具体明确可操作的科学规范的学习过程?这是课堂教学实施的核心,以下四个策略可以借鉴使用:

1.直观呈现。低年级学生认知水平有限,有些生活中不太常见的景物、现象,用图片、实物、板画等方式直观呈现,让学生亲眼看一看,能够让词语教学真实可感,帮助学生迅速了解词义。如《荷叶圆圆》中的“摇篮”一词,教师在教学中常常会借助图片引导:“最初的摇篮是竹子编成的,用手推摇篮使它左右摇晃起来,所以‘摇’是提手旁,‘篮’是竹字头。”学生进而会联想到,小水珠躺在荷叶上,就像小宝宝躺在摇篮里,一摇一摆,非常舒服。

2.动作体验。生活中有感性认识,但比较笼统、模糊的词语,通过动作体验来准确表达,让学生亲手做一做。如“小娃撑小艇”中的“撑”字教学,笔者设计了如下的动作体验过程:

师:小艇怎么撑?老师带来了一根撑船的竹篙,谁能学着小娃的样子来撑一撑呢?

生:我来试试!(生上台模拟撑的动作)

生:这不是撑,这是划船。我看到外公撑船的时候,要把竹篙用力碰到水底。

师:是呀,荷塘里的荷叶密密层层,船桨划不动,用细长的竹篙撑到水底,才能让小船前进。

(再次请学生上台学着撑小艇。)

师: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动作体验,让模糊的印象清晰化,可以有效地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建立经验和新词语之间的联系,使得词语理解更加准确、生动。

3.情境辨析。生活中有多重含义的词语,对于学生限于生活经验难以准确了解的,联系生活情境来辨析,让学生亲自比一比,会留下更加扎实深刻的印象。

例如课堂上学生对“偷采白莲回”的“偷”字有不同见解时,教师先出示字典中的两种解释(偷东西;瞒着大人悄悄地去),再请学生辨一辨哪种解释更合适。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后认为,诗句中的“偷”应该是小娃瞒着大人,一个人偷偷地去采莲蓬,而不是去偷东西的意思。随后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谈到生活中自己瞒着父母偷偷做的一些事情,从而体会到小娃偷着乐的心情。

4.图像化。对于生活口语中经常使用,但书面语比较陌生的,借助情境图、影视画面等,可以把词语图像化,让学生亲身想一想,能打通学生生活世界和经验世界,唤醒其生活体验,使词语具有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和感受。


例如《要下雨了》一课中,学习“潮湿”一词时,引入微课深入了解词语的意思:同学们,你们瞧,“潮”和“湿”这两个字的偏旁都是三点水,表示这两个字都和水有关。下雨前,空气很潮湿,说明空气中有很多小水珠。当这些小水珠碰到瓷砖、玻璃等温度低的物体时,就容易让它们“出汗”。洗完澡,你发现镜子上也“出汗”了,就是因为空气很潮湿。现在请你捏一捏湿巾,什么感觉?湿漉漉的,水又不会淋下来。这种感觉就是“潮湿”。通过观察“潮湿”的偏旁、回想生活画面、亲手触摸湿巾等步骤深入展开教学,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偏旁,联系生活经验了解词语的意思,同时也为学生了解空气、水珠、虫子翅膀和小燕子低飞之间的关系做了铺垫。

一个词语,如果和儿童的生活经验无关,那么他们学起来就会非常困难。以上的教学,教师通过实物、图片、实验、动画等多种媒介,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试一试……架起了词语与儿童生活经验之间的桥梁。

三、注重融合,滚动推进

识字写字、朗读课文、积累语言、学习阅读是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但这些内容的学习不是孤立的、各自为政的,要在单元学习过程中有机融合、滚动推进,在联系中发展,在交融中提升。这一点,我们在整组教学时作了初步尝试。

1.学词、朗读、理解、积累滚动推进。词语教学,需要在学文中理解,在朗读中深化,在巩固中归类,是一个反复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不断递进的。《荷叶圆圆》第2~5 自然段中,作者用“躺”来描写小水珠在荷叶上的样子,和文中“荷叶是我的摇篮”相对应;用“展开”来形容小蜻蜓停靠的样子,和“荷叶是我的停机坪”相对应;因为荷叶是小青蛙的歌台,作者就用“唱歌”来形容小青蛙;荷叶是小鱼儿的凉伞,小鱼儿就快乐地在伞下“游来游去”。这些词语的运用既符合课文的情境,又符合小动物的生理特点,准确生动,富有形象感。课堂上,教师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认识“摇篮”“停机坪”“歌台”“凉伞”,通过角色扮演做一做、演一演、读一读,体会小水珠和小动物们的快乐心情。这样,学生在读课文中识字学词,在读课文中理解内容,在读课文中体验情感,同时积累语言、掌握方法、积淀语感。

2. 阅读与表达有机联系。“语文园地六”共有五个板块的内容,分别为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展示台、日积月累、和大人一起读。这几个板块的编排,都是围绕“夏天”这一单元主题并结合课文展开的,注重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识字的意识。为避免枯燥与机械,教师打乱原有的编排顺序,创设小猪佩奇过暑假的情境,将识字加油站、日积月累、和大人一起读三块内容整合推进。课堂上,学生和佩奇一家在夏夜花园里,擦上“花露水”,坐在“竹椅”上,摇着“蒲扇”,吃着“冰棍”“西瓜”“绿豆汤”,听姥姥讲“牵牛织女”的故事,和老师一起读《夏夜多美》,充分感受到夏夜的美好,实现了生活识字与课外阅读的完美链接。

(作者单位:浙江德清县三合中心学校)

责任编辑刘晨昕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c03a17315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