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晓》对生命的多向度诗意阐释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张 丽 高文平 内容摘要:《春晓》是唐诗中的精品,其大意以及所表现的主旨已经被世人所熟知,然而作者从尾联的标点符号、花落与花开以及四个层面的复杂情感等问题入手,重新领略了该诗所蕴含的对生命多向度的诗意阐释。 关键词:《春晓》 生命 多向度 诗意 《春晓》一诗可谓妇孺皆知、耳熟能详,并不需要再多的解释和注解。但“熟知非真知”,况且在每个人生命的不同阶段,对同一作品的理解又有不同,正如同范仲淹《岳阳楼记》上的一句话:“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一.标点符号是个问题 首先,该诗最后一句话“花落知多少”的标点符号应该怎么打?是句号、问号、感叹号还是省略号? 句号肯定不会错,但平淡无奇。问号则显示出疑问的语句,于提问中显示出诗中的多层含义,但语气略显突兀。根据诗作言有尽而意无尽的特点,似乎用省略号最能创造出无尽的想象空间,让作品的无尽之意显露无遗。而感叹号则表达了感性的浓烈程度,似乎也说得过去。 总之,最后的标点符号问题并非简单的技术问题,而是牵涉到整诗的主题情感的理解问题。 二.“花落”与“花开” 有一首民间曲子叫《采桑曲》:“春日起每早,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开落、知多少。”句子的变化不大,主要是最后一个完整的诗句“花落知多少”变成了散句“花开落、知多少”。因为添了一个“开”字,使花开落的整个过程呈叙事状态呈现。由于笔者浅陋,无法考证这两首诗的相互关系究竟怎样,但是添字对比之后,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孟诗中“花落知多少”中实际蕴涵着两种意义,即同时有“花开知多少”,又有“花落知多少”之意。前者满怀欣喜、后者略带凄凉,于是同一句中显现出相反相成的对立情感,使作品充满张力。 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用“花开花落”作为成语,一般都是借花喻人、喻事,借指美的事物产生又消失的感叹,有时又可用来借指时间,形容流年暗渡,所以要珍惜眼前。台湾女作家三毛有部作品的名字就叫《梦里花落知多少》,添上“梦里”二字,增添了人生的梦幻色彩。其实本诗本身就已经蕴涵了幻梦感觉。 三.四个层面的复杂情感 《春晓》一诗随诗句的展开,依次展现作者生命中多向度的情感与性格特征。 1、面对和谐美好之景的欢欣、喜悦之情 诗作前两句写诗人春宵梦酣,“睡觉睡到自然醒”,听到到处鸟儿的欢鸣。“处处”两字表现出充满活力的春晨景象。鸟儿的欢鸣将懒睡的诗人唤醒,这是怎样的春光明媚、欢欣鼓舞?从中可以体会出诗人对春天、对生命的赞美和欢歌。 2、春来春又去的惜春、叹春之情 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常怕花开早,更何况落红无数”。李清照《如梦令》有:“昨夜雨疏风骤,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些都是后出之诗,以春喻人,叹惜光阴易逝、红颜易老、英雄垂暮。 这首诗的三、四句自然展开:夜里风雨之声,花儿飘落多少?春光还会驻留多久呢?所以诗中显出了作者叹春、惜春的无限感想和淡淡哀怨。 3、“独有幽人自来去”的孤单、冷清之意 诗作整个场面显出的都是作者一人,醒来——回味昨夜风雨声——联想花落知多少——叹春、惜春,背后是孤单和冷清。联系孟浩然的隐居生活,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本诗的这种情调。 《新唐书》载:“孟浩然,襄州襄阳人,少好节义、喜振人患难,隐鹿门山”闻一多先生评价孟浩然,认为他是怀着一个浪漫的理想,为着对古人的一个神圣的默契而隐居。这个“古人”就是东汉名士庞德公,他入山采药,一去不返。孟浩然有《夜归鹿门歌》:“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这个“幽人”是指庞德公还是作者自况?抑或是二人的隐逸人格合二为一?都有可能。 历史评价孟诗以清旷冲澹为基调,但冲澹中有壮逸之气。如《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唯其隐逸,善养吾浩然之气,故能有壮逸之气。但因作者有用世之志,而政治上并无人强力保荐,自身又洁身自好,不乐于趋承逢迎,所谓“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所以政治上并无甚得意,而以隐士终身。这种仕隐的矛盾仍会使作者感到孤独和彷徨。 4、超妙自得的清旷、冲淡之性 本作有怜春、叹春、惜春之情,又有孤单、冷清、落寞之意,但读来却并无凄美、悲惨之感,原因在于: 其一、景物描写的清新自然、超妙自得。孟诗不事雕饰,伫兴造思,善于发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会心,写出一时真切的感受。如《宿建德江》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其二、对花开花落、月圆月缺的达观与放下。人生路上的欢笑与泪水、平坦与坎坷、生命的得与失、成与败、是与非;功名道上的显赫与幽隐„„都如同自然界的花开花落、月圆月缺、潮涨潮落一样,是自然现象,又何必斤斤计较呢?总之,廖廖几句,作者的冲淡性格显露无遗。 四.“处处啼鸟”和“夜来风雨”是真是幻问题 在欣赏这首诗的过程中,还出现了不同的解读。其一:“处处闻啼鸟”是实有之景还是作者虚构?其二:“夜来风雨声”是实有其事还是作者猜想?当然,我们猜测实有其事的可能性较大,但作者的艺术手法造成一种如梦似幻的色彩,给诗的诠释增加了多重情调。 五.生命的“一声叹息” 结构上,本诗从首句“春眠不觉晓”的混沌状态,启蒙到“处处闻啼鸟”的喜悦之情,回忆起昨夜的风雨声,再到自然而然的“花落知多少”的结局,四句诗一气哈成,结构自然。淡而有味、浑然一体、韵致飘逸、意境清旷。 总之,《春晓》似为作者的“一声叹息”:早上起床时的随口吟哦,出口成章,似并未曾见窗外,后二句为推断、臆测。 反映作者的人品:冲淡、高远、达观,而又有些感时伤春、人世代谢、甚至有孤芳自赏之意。 当然,“诗无达诂”,本文也仅是个人一管之见。诗歌的解释因人、因时、因心情而各异。而好的作品,正如同钱钟书先生所谈:“凡作品之价值愈高,承认之人不必愈众,而所以承认之故必愈繁,金石千声,云霞万色,如入百花之谷,如游五都之市,应接不暇、钻研不尽,各见所长,各得所欲,此种种不同之品德不相反而适相成„„文学之矫然特异,正在于此”。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c1778a8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a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