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晓中春晓,春眠等意蕴 第一句——春眠不觉晓。“晓”没有疑问,解释为:破晓。“不觉”,有人理解为“不知不觉”,大脑有意识,但未主动去“觉”;有人理解为“不知道”,大脑无意识。前面“眠”字点明是在睡觉,那么大脑肯定对“晓”没有意识,所以应当解释为:不知道。《诗经》云:“鸡既鸣矣,朝既盈矣。”由此可知古人鸡鸣天亮即起,诗人不知道天已破晓,肯定是睡了懒觉,因而大部分人将此句理解为“春天里很适合睡觉”,这显然是有违逻辑的,如果在春天里睡觉很香的话,怎么会听到夜间的风雨呢?王士源称孟浩然“文不按古,匠心独妙,五言诗天下称其尽善”,他肯定不会犯这种低级的逻辑错误。正确的逻辑应该是:昨晚的风雨交加之声使诗人没有睡好觉,才使得今晨睡了一个大懒觉。错误的理解一是割裂了与第三句的联系,二是将“春”字的概念扩大了,这首诗是写特定的一天,“春”字不能指代整个春天,“春眠”不能理解为“春天里的睡眠”。这一句应当解释为:春天里某一个早晨睡了懒觉,都不知道天已经破晓。 第二句——处处闻啼鸟。“处处闻”解释为:到处听见。“啼鸟”有人解释为:“鸟啼之声”。这里把“啼鸟”换成了“鸟啼”,偷换了概念,理解是错误的。对比孟浩然的《久滞越中,贻谢南池、会稽贺少府》:“两见夏云起,再闻春鸟啼”中的“鸟”与“啼”的位置,《寒夜张明府宅宴》:“醉来方欲卧,不觉晓鸡鸣。”中“鸡”与“鸣”的位置,可知“啼鸟”的文本结构与“鸟啼”、“鸡鸣”不同,含义当然也不一样。诗人把“鸟”放在“啼”的后面,意在突出鸟,声音是其次的,“啼”是修饰语,“鸟”才是中心语。纵览孟浩然同时期有关“啼鸟”的诗歌,例如杜审言的“啼鸟惊残梦,飞花搅独愁。”、杜牧的“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和王维的“落花啼鸟纷纷乱”、“省中啼鸟吏人稀”等诗句,从中可以看出用“啼”来形容“鸟”颇带有否定的意味。再联系第一句,方知诗人厌烦“鸟”是因为它打扰了“春眠”,所以这句应当解释为:醒来是因为到处有鸣噪的鸟。 第四句——花落知多少。这一句明显是疑问句,但很多注释都错误地把它当作感叹句,例如“不知落了多少花”、“不知道花儿被打落了多少”等等。这样的理解把诗人疑问的对象抹杀了,只剩下淡淡的感叹。联系第三句,这句应当解释为:试问:被风雨打落的花有多少呢? 对于《春晓》的主题,最为普遍的观点是喜春,此诗“写自己春晓时的感觉,不经意的猜想中透漏出明媚宜人的大好春光,似有惋惜之情,却又无迹可寻。”但上述表层含义已经说明,诗人并没有睡好觉,“啼”字也带有否定意味,加之“风雨”的意象,把诗的内涵理解为喜春显然不合情理。另一种观点认为是惜春,“此诗意在惜春。”这种观点主要依据的是“花落”的意象,但这是以偏概全,花不是春天所独有的,不能见“花落”就把它理解为春天逝去的象征,描写春天的惬意也用“花落”,如李白的《横吹曲辞·白鼻騧》:“细雨春风花落时,挥鞭且就胡姬饮。”《春晓》中的其他意象群体也都不是春天逝去的象征,既然春天未去,何惜之有?不论是喜春还是惜春,都有不成立之处,或说两者兼有,岂不是自相矛盾,错上加错。所以春天并不是《春晓》的主旨,对“眠”、“鸟”和“花”三个意象的理解才是解开此诗隐喻的关键所在。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b829e0d84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6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