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探讨 文献综述 弱势群体问题作为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议题。引起了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心理学等诸多学科领域的共同关注。 在西方,弱势群体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时期: 1.起源时期。西方援助弱势群体的经济理论最早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他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其原因的研究》(1776)一书中,提出援助弱势群体是国家应尽的义务和职责,进而促进社会整体水平提高的一种思想愿望。新历史学派针对当时德国所面临的劳资问题,强调和证明了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客观性和必然性。新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对援助弱势群体的几个基本问题做了一些阐述,其思想要点是论述改革收入分配以增进社会福利,以及对弱势群体的救济问题。1883—1889 年,德国相继颂布了《疾病保险法》、《工伤事故保险法》、《老年、残疾、遗嘱保险法》,这是世界上第一套完整的社会保险体系,它对改善劳资关系、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发挥着积极作用。1920 年,福利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庇古出版了福利学派的经典著作《福利经济学》,主张国家实行养老金制度和失业救助制度,建立了福利经济学的社会保障经济理论。 2.建立和完善发展时期。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以需求管理为基础建立了社会保障经济理论。他们认为政府干预的方针是“通过政府有意识的财政支出与收入来影响消费倾向,通过个人间的财政转移支付,对失业者、贫困者给予救济,从而刺激消费需求。”二战后,贝弗里奇在向英国政府提出的《社会保险及有关服务》的报告中指出“国家所组织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的目的在于保证以劳动为条件获得维持生存的基本收入,即保证每个人的生活水平不低于国家最低生活标准”可以说,贝弗里奇不仅在理论上确立了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基本功能与原则,而且说明了社会保障在实际运行中的机制。1935 年美国制定并颂布了《社会保障法》,此时,老年社会保险、联邦政府和各州共管的失业保险、各州主管的劳动者工伤补偿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等构成了美国的社会保障体系。 1 3.深入探讨时期。20 世纪 70 年代石油危机之后,发达国家普遍面临经济“滞涨”的困境,在这时兴起了反对政府干预的自由经济学派,包括供应学派、货币主义学派、理性预期学派等,从理论上对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依据作出了重新评价。1975 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阿瑟·奥肯出版了《公平与效率》一书,其中的观点认为:收入与消费的不等不得不以资源分配的效率降低为代价,即社会保障作为收入再分配的手段,对经济增长是不利的。整个 20 世纪,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西方学者认为:解决弱势群体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国家要重视,要从社会整体发展的角度来考虑(赫尔科姆,2010)。 国内对弱势群体的研究始于 80 年代后半期对城市贫困问题的关注。有关弱势群体和社会保障的研究成果较多,主要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弱市群体的成因研究。普遍认为弱势群体的出现是社会的必然,并认为当前处于经济结构调整,经济体制转型的时期,一部分居民由于本身的知识技能和身体等方面的原因被边缘化,沦陷为弱势群体(尹志刚,2002;胡程鹏,2007;杜传鹏,2010)。 2.社会保障学科性质的研究。经济学家通常在追求效率的前提下将社会保障视为一种收益分配手段,从而自然的把社会保障化入经济学范畴;社会学家则从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与社会平等的角度出发,将社会保障视为社会学的一个领域;还有一些政治学家说社会保障属于政治学范畴,因为实践中的社会保障事关国家的政治稳定,是当代世界政党政治的重要内容(郑功成,2008;潘莉,2011)。 3.关注建立弱势群体社会保障体系的意义。阐述了弱市群体与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的关系,指出提高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水平,有利于效率的提高和社会的稳定(胡鞍钢,2007;陆学艺,2008;郑杭生,2010)。 4.弱势群体的扶持政策研究。普遍认为对弱势群体应该从法律角度给予保障,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就业扶持等相关政策(杨飞虎,2008;王荔,2008;马广海,2010);其次就是给予医疗救助。但是,目前医疗救助的发展相对迟缓,因此对于这部分内容的研究还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加强(仇雨临,2011)。 5.中国医疗保障的政策研究。通过中国与美国、日本等其他国家医疗保障的比较,指出中国医疗保障存在的问题,并借鉴这些国家的经验,提出了完善中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c5172fb75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