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观园透视《红楼梦》的悲剧意蕴 对大观园的具体含义,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大观园本身代表着一种理想”(宋淇《论大观园》);有人认为大观园是《红楼梦》中两个世界中的“理想世界”(余英时《红楼梦的两个世界》),凡此诸说,均异中有同。从大观园的角度研究《红楼梦》的悲剧,颇具新意,本文从作者的造園思想、大观园存在的社会空间及其周围的人物命运三个方面,阐述《红楼梦》的蕴含的悲剧意蕴。 标签:大观园;《红楼梦》;悲剧意蕴 1.曹雪芹的造园思想 鲁迅说过:“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描写大观园的思想,曹雪芹确不同于前人。 留在我们脑海里最鲜明的印象是:大观园的园林艺术与建筑艺术与中国的山水画艺术,在审美的创造上,有着惊人的“同构”现象。曹雪芹借助于“一个老明公号山子野者,一一筹画起造”。这位子虚乌有的野老先生,胸中大有丘壑,在重现自然风貌与园林造景时,所取的就是绘画性美学精神,通过自然风光与人造景观的结合,使整个园子就像一幅绝妙的山水画。 大观园作为一座园林艺术,它的思想主题只有四个字——“天仙宝镜”。曹雪芹把突出“情”字的镜子作为《红楼梦》的思想主题,把突出“景”字的镜子作为大观园的思想主题,都是为了表现人生若梦“情”“景”皆幻的处世思想。对“梦”“幻”境界,曹雪芹运用天才的形式来表现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在《红楼梦》里的梦,大大小小约有10来个,有趣的是:宝玉做的梦最长,堪称第一。从这些描述中看到了大观园这一“典型环境”与“太虚幻境”的印证:大观园是太虚幻境在现实中的反映,太虚幻境是大观园的一面镜子,是对现实生活的映照。可以这样认为:大观园是“形”,太虚幻境是“影”,二者一实一虚,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着故事的演义。这正是《红楼梦》所表现的悲剧内涵。 2.大观园存在的社会空间 大观园置身于清朝,就“诗礼簪缨之族”的贾府来说,不过是当时社会的缩影。 《红楼梦》中社会现实环境要求贾宝玉“读书上进”,考取功名利禄,光宗耀祖;大观园中的贾宝玉却把那些拿读书做敲门砖的人称为“禄蠹”。社会现实环境要求贾宝玉的是男女有别,男尊女卑;大观园中的贾宝玉却认为“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人便觉得浊臭逼人”。社会现实环境要求贾宝玉在婚姻问题上,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大观园环境中的贾宝玉却反对金玉良缘,执着地爱上了与自己有心意相通的林黛玉。 从以上对比中,可以看到,无论你的处事身份地位高低,一切行为举止都要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cfcb81e340cba1aa8114431b90d6c85ed3a88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