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于现实中的意义

时间:2022-03-19 07:19:27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理想于现实中的意义

我们是孩子的时候,理想不但是我们的人生座右铭,也是大人们用来开导我们的最高最耀眼的精神良方。当我们身陷苦难的包围当中,当我们被恶劣的环境围剿时,总是有一股强大的,足以给人鼓舞的东西重整我们的精神,它就是理想。很多时候看来,理想不光是一种虚无缥缈的理念,在一些时候,尤其在某些特定的时境中所表现出的,是具有着质一般的感受的,它是一个有离于尘俗的庄严、圣洁的精神领域范畴,可能也正是由于它的存在,我们才能在这一片混沌的暗夜里找到一盏可以赖以生存的精神期望。

孩子长大了,不知道什么时候发现,理想过于高贵,它和现实的距离竟然那么远,而在这狂风暴雨和龌龊不堪的人群中,我们又显得那么的寒酸和可怜,对理想的追求,我们渐渐的落单了,眸子里残留那远去的模糊影子,可我们已经无法拯救身体所遭受的囹圄。理想是不会消失的,只是因为一些东西挡住了我们的视线。它就在那爽朗的天空望着我们,我们从原先的对于它的期望因为无法捕获渐渐听之任之了。从前,人们信奉太阳、月亮的光辉,不过后来,这种烈焰和冰冷好像再也不合人们的胃口了。

上个月,在一个迫不得已的闲暇的时候我抽空跑到图书馆,广州图书馆很大,进大门口往右陈列的是社会人文学科方面的书籍,因为我不是专程来买书的,而且一会儿又得赶其它时间,所以每次来我都是在一楼那个角落里找些历史、学方面的翻翻看。哲学方面的书籍大概有好几百本可能上千本,前后几排书架摆放着中外哲学著作,我站在书架旁盯着它们。我不知道该看什么,书中所讨论的东西我又卑贱地认为,我在自己的心灵中反复的印证过了,而且结果也不至于太离谱,说实话,来图书馆的一个真正的原因,可能就是想闻一闻书本的墨香。这时一个中年男人站在我身边冲我说,嘿,你好,我是刚学习哲学的,你能给我推荐些书吗?他一问我倒是一愣,因为我本来看的书就少,被他一问倒是蒙了,说,你看理想国吧,或者苏格拉底的。哦。他说。我又接着说,你要是看的话,就买这一本吧,这本翻译的比较好。(我这么说因为我刚才已经把《理想国》的五六种版本都翻看了一下,翻译的都不错,有些翻译对原作的理解也很深刻,我发现他们都有个很相同的共同点,都不约而同地对原作进行理念的桥接,通过言辞气氛进行某种特定的理念传递。这种理念有时候也是正确的,但我想仅适合于中国人看,可能翻译的人也是考虑的主要是针对中国市场。因为他们在书中渗入的译者观点只能附和一个时代的特征,却严重忽视也局限了这本书在历史中的价值。)我说你看这本吧,这本书在某些方面达到了哲学的终极高度。他拿起来那本书看了看,说,为什么哲学都要说到理想呢?他这么一问,我又不知道怎么开口了,我说,可能哲学本就是个理想的东西吧。你看,初等哲学是对本质的探索和解析,更高点的呢?通过系统深刻的解构之后人们发现这个世界的本质和现象存在很多悖论点,或者由于本质在这个空间中自身的矛盾根本无法体现(完整),于是人们就替它们另寻出路,这个出路在哪呢?理想,他说。是啊,人们在为它们找一个理想的出口。他好像若有所悟,于是我接着说,理想还有另一个成分构成。如果刚才说的本质哲学是社会最古老的客观哲学的话,随着人们的不断研究,后来就会发展成一种人为哲学,也就是那个出口的缘故。人为哲学它怎能不是理想呢?哦,他说,那就买这本吧。是不是很难懂?我说应该不会。


于是他很爽快地拿书去买单了。

理想很多时候不是一种单纯的追求,它需要的是一个思想认知,因为它根本就没有远离过我们,反之,理想的远离和飘渺在大多数时候正是由于我们自己的疏忽和蒙蔽而冷落了它。看着那个朋友拿着书本走出门口,我对自己说,我们探求这个世界的本质,从一个微乎其微的细节顺藤摸瓜,发现本质错误的时候,我们就要找到理想出口,冥思苦想找到一种看起来合乎本质原理的逻辑来给它走,可走着走着又和另一个悖点相遇了,于是我们就把它们集合起来,再找一个更大的出口。这样的路一直前进着,于是后来人为哲学占了相当大的一块比例,这个时候,理想哲学就成立了。它构成了一个理想的世界,而要把这种理想世界具化起来的话,除理想国家外,别无它途了。

本来写这篇文,想尽可能的不牵扯到《理想国》这本书,可是现在好想又必须谈到它,它的体积让我们无法回避。烧掉所有的图书馆吧,因为它们的价值都在这本书里。,这是爱默生说的一句话。无论人们怎么理解,我还是要说,如果这个世界没有第三者,将无法真正解答《理想国》所赋予的启示意义。

这正是刚才说到的那些针对中国市场翻译者所无法理解的,它已经远远超出了书本的价值,在两千多年的哲学发展史里及人类文化进程中,它是璀璨明星,它是哲学史里的圣经,它的存在不是为了更深一步的为人类说明如何解构人类文化,仿佛一些人对苏格拉底之死存在的虔诚一样,更确切地说,它是以一种寓言形式为人类指引某种方向,某种道路。这可能正是柏拉图的神秘感情的起始,或者说是再现。记得看完这本书的时候我在扉页上写了这样一句话:如果这个世界还有第三者(绝对空间),那么这本书就是连接它的桥梁。

作为一个个体理想和一个集体理想,它的终极形式是无法在这个世界体现的,现实和精神的悖论无法给予它们以完整的规则重现,如果一定要,或者就是《理想国》这本书,它探讨了社会的各领域问题,从本质现象,逐层逐步地解析它的演变过程和规律,这种理想的集合存在,只能给人一个答案,这个答案可能一个孩子也能回答上来,理想国的不能实现性。(即便实现,可能也会很快的灭亡。)终极理念体系无法实现,因为我们太过于了解自己的社会,在各种体制演变之下,在各种诱惑之下,我们知道人性基因里的固有的自私、贪婪。如果缺失了那种理想状态下的社会体制,我们根本无法做好有效的自律,而身体的魔鬼时刻都伺机钻出来,在我们丧失理想,和失去那些约束的时候,人性完全的堕落于自满自足的贪婪之中,无论其正演变的社会规则多么的华丽,也都是在为人的欲望和私利提供便捷而已。

这样的世界太可怕了。理想的国家看起来是坚不可摧的,可在人性阴暗一面的腐蚀中,它们根本就不堪一击,精神垮台了,分崩离析,开始为了看起来更美好的理念制造更适合于人性自由的体制,同时,我们还没有忘记梦想,我们仍然怀抱着对纯洁、神圣的理想的追求。人是这个世界最卑贱的动物,人有着最华丽的口号和最伟大的精神体系,可你要是细心的去研究它一番,它们就和一只鸡一只鸭,或者一块石头没有区别了。现存的世界里有着太多的悖论,理想只能被人当做玩物高高在上,这样的世界,我们该如何再次的寻找一个合乎本质原理


的出口?

世界上的很多东西都是对立的,无论人们怎样的质疑,它都不会改变。面对各种诱惑,中庸之道是最愚蠢的人提出的存在理念,它如同身体陷入骄纵淫奢之下而精神仍然怀抱纯洁的理想一样的可恶和可笑。黑夜如同蛇蝎美人一样的发出诱惑,光明又在不远处露出纯洁微笑,我们的欲望无法抵抗暗夜,我们的精神渴望光明,这让人伤透脑筋,于是干脆在夜里没有人看到的时候和欲望进行龌龊的交易,白天换上一件干净的外衣,重新站到阳光下。

自律的本性是抵抗各种魔鬼侵袭的最有利的武器。人们必须有一个优质的品质,这种品质不是盲目的顺从主流意识,更重要的是对自我的审查,和不断检举。从孩子起,我们都是被教育要做心中有理想的人,我们不能自欺欺人地背叛自己的灵魂。

在这个命运多舛的世界里,寻找方向一向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即便人们找着了正确的路线,可真正行使起来又发现诸多的困难。这样的矛盾心理是普遍的,然而却是没有丝毫价值的,因为这种看起来非常大的困难都建立在人性当中的自私和胆怯上,在面对各种诱惑和困难的挑战时,我们应该有意识地拿出本性里的勇敢、坚强和奉献精神,这样,我们将是最强大的斗士,而精神也将是最富足的。虽然可能因此失去自己的躯体,不过因为这能够和真理站的更近些,何尝不是一件不能再荣幸的事情呢?

理想没有离开过我们,理想就是我们的灵魂。它一直的在和黑暗作斗争着,而它最强大的和仅有的后援在于人的自律本性。黑暗的魔鬼在试图禁锢和奴役人的躯体,而在你完全堕落的时候,理想从没有真正的离你而去,它总会在你暗淡的生命里给你一些光明的引导,然而我们却自甘堕落于无药可救的泥潭里。带着自己的灵魂,带着自己的理想和梦,注定被欲望践踏在它肮脏的命运角落里。

这个世界可能存在一种艺术,其目的是要做到这件事,即用最快的办法改变灵魂。

理想的终极形态和现实的悖论是如此的袒露,黑白难以相容的极端分化形成某种强大的寓言,舍生取义的精神是通往光明和真理的必经途径,在为着偷生而苟且的尘世里,怀抱理想从生走到死是一件不能完成的任务。然而在这样的混沌领域里,对它的梦,一直是透彻温馨的,那里,是走向更高层,和最贴近心灵空虚的地方。

蓝色多瑙河的旋律再次响起,我想在这篇短文里能找到它的影子,因为从始至终它都陪着我;那些音符,那些快乐,那些激情,在某些时候我们不但和伟人站在一起,面对久远的岁月,我们将以完美的信心和优雅的姿态与诸神及那些苟且着的鬼怪打交道。灵魂是自由的,纯净的信仰之地是我们最终的乐土,在无尽的岁月中,无论走进黑暗,还是光明,理想,都不再是孤独。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28a7b49e518964bcf847c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