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板如歌向未来第二集读书心得 行板本是音乐表情术语中介于柔板(adagio)和小行板(andantino)之间的一个专业名词,一般在钢琴乐谱中用意大利语“andante"来表示,每分钟的拍数为66。如歌的行板,顾名思义,就是将行板的乐曲演奏得如歌唱一般。一首诗,居然以此为名,可见她定调于忧郁深沉的风格,每每读起她,似乎耳畔正奏响着柴科夫斯基的《D大调弦乐四重奏》的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这首曲子常用弦乐合奏或小提琴独奏来演绎,是柴科夫斯基于1871年创作的,正因有这个杰出的乐章,《D大调弦乐四重奏》也才特别受到世人的钟爱。 其实,这首悠扬而又激昂的乐章背后,还有着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1869年的夏天,柴科夫斯基在乌克兰卡蒙卡村他妹妹家的庄园旅居时,无意中听到庄园里的一位泥水匠在工作时反复哼唱着一首小亚细亚的民谣,正是这首被反复哼唱的民谣激发了他的创作这一乐章的灵感。整个乐章由两个主题交替反复而成。第一主题就是前述的那首优雅的民谣曲调,虽由二拍与三拍混合作成,但听起来毫无雕琢的痕迹。在一段幽静的切分音过门后,引出第二主题,这一曲调的感情较为激越,钢琴伴奏以固执的同一音型连续着,却并不给人以单调的感觉。此后又回到高八度的第一主题,后来又反复第二主题,但存在着音乐上的变化。乐曲的结尾是第一主题的片断,有如人痛苦的啜泣。本曲曾使俄国大文豪伟大的列夫?托尔斯泰老泪纵横,柴科夫斯基生前一直对此深感自豪。有人甚至认为本曲就是柴科夫斯基的“代名词 "。 艺术是相通的,仅仅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我不禁想起年少时文工团的声乐老师曾对我说,艺术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我十分钟爱这首小诗,这段曲子,她们伴随我度过一天又一天孤独的日子,她们也分享着我一个又一个幸福的时刻。每个人的心里都有着一方永远只属于自己的净土,这也是人为什么有时候偏偏喜欢独处的原因。时光如箭,不知不觉中,人已到中年,可唏嘘着人到中年,还是一个人漂泊在异乡。特别是,特别是在三月这样的一个雨夜,昏黄的灯光下,小屋里弥浸着这首熟悉的旋律,当我再翻阅到这首诗时,我感到,我已无法感知,因为我的魂已游离于我的肉体之外,仿佛世俗中的一切纠缠都已烟消云散,不覆存在。最怕寂寞的当属女人,但凡是能耐得住寂寞的女人就应是这世上最无畏的了。我喜欢这种因寂寞而生的勇气,并感动于这诗里,这曲中那发自灵魂深处的气质和魅力。 “一定有些什么”,是啊,万事皆有因果,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会有答案,不是所有的苹果都如蜜般香甜,不是所有的取舍都是心甘情愿,面对这些所谓的“天意”,我沉默,我叹息,我寻觅,我放弃,而最终,我微笑。诗中的三句“一定有些什么”,婉如三声嗟怨,出于肺腑,绕于耳畔,萦于心田。也颇象这曲子中的两个主题,借着音乐形式的变化,时而哀伤,时而跌宕,时而共鸣,时而交替,尤如一个人一生的磨难与幸福,相倚相化,相争相克,相生相息。 窗外微雨似雾似霞,无声地散落在漆黑的夜里,"润物细无声”,可“此时无声胜有声”,我听到我砰然的心跳,我促然的呼吸。“我知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d108b0754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c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