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论契诃夫短篇小说《套中人》的叙事艺术 一、叙事视点 叙事视点即叙事人是站在何种角度、以什么方式来叙事的着眼点。在《套中人》中,契诃夫采用了两种视点:其一,在叙述整个故事的时候叙述者是按照他所看到的样子讲故事,这个叙述者是外在于故事的;其二,在讲述别里科夫的故事时,叙述者——布尔金在故事里头,读者看得见。契诃夫通过叙事人称的变化实现视点的转化。 《套中人》写的是一个名叫别里科夫的中学希腊语教员的故事,这故事是通过小说中的布尔金之口讲出来的。小说分为两部分:一是“布尔金讲的故事”,这是小说的主体;二是关于“讲故事”之前的情景描述,与讲完故事以后的议论,还出现了其他人物,从而构成了一个“套子”,将“别里科夫的故事”“套”了起来。这样,别里科夫不仅死时装进了“棺材”这个“套子”里,人们再讲述他的故事时,也得纳入一个“套式结构”里。作者同时采用了第三人称讲述布尔金与伊凡·伊凡内奇的故事,这种叙述人称的使用一方面给读者以客观展现,另一方面增强了文本的真实性与可读性。 小说还注意到叙事过程中时态的转换,贯穿整篇小说的框架是以现在时布局的,如文章末尾“大约十分钟后,布尔金已经睡着了……点上烟斗。”布尔金讲述的故事发生在两个月前,以过去时讲述的。这样的时态选择和变换实现了与读者的不同距离,从而实现不同的聚焦作用。 在《套中人》这篇小说中,作者先是采用一种近聚焦,讲述在森林中发生的一切;而在别里科夫的故事讲述中,作者和读者一样跟随布尔金的叙述,采用了一种远聚焦;故事最后,作者又将读者拉回现实,这种“近—远—近”的聚焦交替使读者产生了一种心理距离,达到一种美学效果。作者通过不同叙事视点的转换,表达对“套子”这一极具隐喻性的命题的不同观点和态度。布尔金显然比伊凡·伊凡内奇更早意识到“套子”的存在,如“这有什么可惊奇的……”但却不以为意,甚至自己也生存在这“套子”之中而浑然不自知。伊凡·伊凡内奇在布尔金的讲述中逐步陷入思考,如“问题就在这里……而我们住在城里,空气浑浊……这难道不也是套子?” 尤其是在文中的结尾,“大约十分钟后,布尔金已经睡着了……后来他索性爬起来……” 讲述故事且提出问题的人安心地睡了,而听故事的却睡不着陷入了思考。两个人的强烈对比,隐含的是不同的叙事视点和对事情的两种思考深度,而作家正是把叙述人语言转化为人物语言,让人物代替自己叙述。文中两个人物身份的设定,同是猎人,但又有所不同。一个是住在城郊的养马场的兽医,一个是经常到伯爵家做客的中学教师。相对于别里科夫所在的“套子”,中学教师布尔金又何尝不是生活在“套子”之中? 二、叙事结构 《套中人》的情节是在伊凡·伊凡内奇和布尔金的对话之间展开的。布尔金是讲述者,伊凡·伊凡内奇是听众也是评论者。讲故事是为了打发夜晚的无聊,但对同一个故事两个人却存在不同看法,对“套子”也有不同的理解。作者以对话为基点,铺设建构故事情节。伊凡·伊凡内奇的对话语言很简短,例如“眼下啊,像他们这样的人可真是多得不行!”这引发着读者的思考,使讲述更加生动。布尔金的讲述中似乎隐含着另一层对话语言,比如“是啊”“信不信由您”,这些语言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d26fb05f2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b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