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之《发掘新闻:美国报业的社会史》 《发掘新闻:美国报业的社会史》是由当代美国著名媒介社会学学者迈克尔·舒德森于1978年所著。该书从媒介社会学的视角,深入考察了美国新闻业“客观性”理念诞生和发展的历史。作者跳出传统新闻史研究囿于描述性或阐释性的窠臼,将报业的发展置于美国近现代社会史的宏阔框架之内,深刻地揭示了政治、经济、文化和技术结构对新闻业和传播理念的建构过程,紧紧抓住与“客观性”相关联的新闻表现手段及其起源、目的,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全书共分为五个章节,有对平等主义时代美国便士报的研究,有对19世纪90年代娱乐和信息两类新闻的探讨,更有对新闻业客观的批判和思考。绪论部分主要谈到了客观性思想,书中写到美国新闻业经常受到“不够客观”的指责,总是被批评为没能“客观”报道每日新闻,甚至还直言不讳,在杰克逊时代,新闻是“制造”出来的。当今天的媒体把客观真实作为衡量新闻好坏的标准之一时,的确很难想象那时的美国新闻业究竟在尊崇些什么。客观性的理念应该是将事实和价值判断区分开来。事实是关乎世界的,不受个人判断和好恶影响,而价值判断是个人有意识或无意识中对大千世界的好恶,是主观的。且先不要说那时的美国媒体如何落后,完全不遵循客观的主张,单看现在的新闻行业,还不是屡屡出现各类倾向性明显的报道。俗话说“流言止于智者”,一个记者要有客观的信念就要做到忠于“事实”,区隔事实和价值的关系。而新闻业本身更该注重对客观性的追求,形成自我约束的社会权威机制。 此外,书的第一章讲到了便士报的兴起和发展,作为现代新闻业的起源,便士报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书中曾这样写道:“便士报”的经营之道是以大发行量来吸引广告,不依靠订报费和政党补助。便士报一切向前看,只要付出广告费,人人平等,谁都可以花钱雇用公共报刊。”正因为便士报大量登载专利药物广告,而被当时的六便士报贬为“江湖庸医公认的喉舌”。乍一看,觉得便士报的广告政策过于利益化,甚至有些荒谬,但细细一想这不正是现代报业的通病吗?五花八门的广告铺天盖地,出钱越多版面越大,你以为那是新闻,可它偏偏就是伪装成新闻的广告。然而凡事都有两面性,有弊自然也有利。虽然便士报唯利是图的做法难以服众,但正是这一举动使得便士报的发展面临春天。不涉及任何政治新闻,开始雇用记者,内容趋于日常化,迎合了更多大众的口味。报纸不再是官员和贵族的专属品,平民也开始有权阅读属于自己的故事。也许这就是变革,这就是平等的力量,走一条别人完全没有走过的路,披荆斩棘、大胆尝新,永远的邯郸学步只会停滞不前。现在都讲求创新求变,如何创新,如何求变,便士报的成功或许能提供一些启示。把中产阶级的平民视为读者,因为这一群体足够庞大,把以往新闻界认为微不足道的事件看做新闻,因为这比空洞的社论更有趣,把价格从常见的6便士调整为1便士,因为价格越低,发行量越大。 不管便士报最初遭到何种质疑,最终它通过组织销售、招募广告、重视新闻、迎合大众、忽视社论等方式得以成功。便士报不仅代表,而且创造了“民主市场社会”文化,在这样的土壤中,才能产生相信“事实”而不是相信“现实”的真正“客观性”信念。回看现代新闻业的发展,不禁让人唏嘘。确立新闻准则,深刻影响后世的城市报纸在呼吁建立一个平等的社会中做得尽善尽美,熟不知今天的媒体是否依然恪守这一朴素的理念。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d2971857c21af45b307e87101f69e314232fa0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