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年的高考古诗词鉴赏真题及解析

时间:2023-01-06 16:18:14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语文---诗句鉴赏

2013---安徽卷

秋斋独宿--【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1《秋斋独宿》--【金】赵秉文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1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1. 这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2. 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

解析:

1.同:孤独。 异:韦应物的孤独是淡淡的,更多是在自然景物的动静中体现恬淡自适的情怀。赵秉文眼中的景物是悲冷凄凉的,表现了自己内心孤独引发的清冷。 2.山月皎如烛,运用比喻,将月亮比作蜡烛,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亮的皎洁;冷晕侵残烛,冷冷的月光,侵入将要燃尽的蜡烛,运用拟人,写出环境的凄冷。 2012--安徽卷

最爱东山晴后雪1--【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本诗为《雪后晚晴,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的一首。

1.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

2.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软”“涌”二字的妙处。

解析:1.诗人只顾追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对东三雪景充满喜爱之情。从这些动作与心理的描写中,可以看到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忘我的诗人形象。

2.“软”字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夕阳余晖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涌”字运用了比拟的手法,形象地描绘出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




2011--安徽卷

琅琊溪1---【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2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1. 此诗写于作者被贬于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 2.槎(cha 第三声):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1.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青葱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

【解析】:1.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画面。表现了作者对琅琊山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

2.实写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像,丰富了画面的内涵。 2010---安徽卷

岁暮1---【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变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2,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1. 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lang中)。 2.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洲、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1.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1.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乡,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2.借代,“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进展,渲染了时局的艰危。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da7bd5431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a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