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时间:2023-02-23 07:34:10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 美文:美文的产生与周作人的大力倡导有关,周作人1921年发表《美文》一文,提倡多写“记述的”艺术性”的美文,王统照、胡适等起而应和,冰心、朱自清、郁达夫、俞平伯等进行创作实践,美文作为一种独立文体的地位遂得以在文学史上确立

语丝文体:是指语丝社作家融会英国随笔和中国三代笔记的笔法,自筹新体,“任意而谈,无所顾忌”的同时,又不失其含蓄蕴藉、稳健持重的风度,在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上可谓一时重镇。《语丝》发表的主要散文,在创作上,形成了共同的风格,排旧促新,放纵而谈,古今并论,庄谐杂出。最具代表性的散文创作有两大方面,一是以鲁迅为代表的杂文,一是以周作人为代表的小品散文。主要代表人物有:周作人,鲁迅,林语堂等。

41 鸳鸯蝴蝶派(礼拜六派):又称礼拜六派,始于20世纪初,盛行于辛亥革命前后,文学主张把小说作为“游戏”与“消遣”的工具,其主流是言情小说,主要刊物有《礼拜六》《小说时报》《小说新报》《小说大观》等。代表人物有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等。

42 学衡派: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一个复古主义派别。因1922年吴宓创办的《学衡》杂志而得名,以“昌明国粹、融华新知”为宗旨,主要倾向是反对新文化运动,反对言文合一。主要成员有吴宓、梅光迪、胡先肃等。

44 京派:是20世纪30年代自由主义文学流派,围绕《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形成的团体,其基本特征是主张文艺关注人生,但和政治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立品格,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沈从文是京派作家的第一。京派作家以表现“乡村中国”为主要内容,文学思想基本倾向是现实主义,创作了不少艺术上成熟精致的作品。代表作家有周作人、沈从文、萧乾等。

16. 学衡派

学衡派是活跃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一个文化团体,或可以说是反对新文学运动的封建复古流派。19221月,梅光迪、吴宓、胡先骕、刘伯明、柳诒徵等七人,在南京东南大学发起创办了《学衡》杂志,学衡派便因《学衡》杂志而得名。该杂志的创刊标志着该派的诞生。于19337月终刊。他们的文化思想徘徊于欧化与国粹之间,对新文化运动多持批评态度,他们反对新文学运动,鼓吹文言优于白话,诬蔑白话“以叙说高深之理想,最难剀切简明”,极力主张言文不能合一。是当时最重要的站在新文化运动对立面的阵营之一。对当时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5. 周译小说

“周译小说”是指在20世纪初,周树人、周作人兄弟合译的《域外小说集》和《域外小说二集》为代表,直译日俄和其他弱小民族的小说,并关注西方文坛最新出现的小说和被压迫民族的作品,周氏兄弟的译作,无论在旨趣上、形式上,还是品格上,均异于林琴南,最重要的是翻译小说目的直接不同,周氏兄弟的译作直接对五四新文化运动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它不仅改写了小说翻译史上的色调,也开启了文学翻译新的风气。对外国新思想新文学的输入起到关键性作用,打开了五四时期作家思想家的视野。进而影响到整个五四时期的小说创作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包括思想意义方面。

11. 语丝社

“语丝社”是五四时期重要是社团,因编辑出版《语丝》周刊得名,没有明确的组织机构,


一般指刊物的编辑者及主要撰稿人。该刊于19241117日在北京创刊。由孙伏园、周作人先后主编。主要撰稿人有鲁迅、周作人、刘半农、林语堂、钱玄同等。192712月在上海复刊。先后由鲁迅、柔石、李小峰主编。1930310日停刊。周刊发表杂感、短评、随笔为主,兼及其他形式的文艺创作和有关社会 、历史的研究文章 。以《语丝》周刊为依,围绕着鲁迅和周作人,在“语丝社”的旗号下聚集了一批后来在文学史上留下赫赫名声的作家和学者。语丝社倡导“文明批评”与“社会批评”,实际上继承了《新青年》批判旧思想、旧文化、旧道德和鞭挞社会丑恶与黑暗的精神传统。在思想、文化及政治各条战线上,语丝社与“现代评论派”、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新军阀及社会上的各种新与旧的黑暗势力发生了激烈的交锋。

8. 新青年 《新青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思想史上最重要的刊物之一。“五四”思想革命和 文学革命的重要阵地﹐1915 915日创刊﹐由陈独秀主编﹐第1卷名《青年杂志》,自第2(19169 )改名为《新青年》1917年初﹐陈独秀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编辑部也随之从上海移至北京。标志着新文学的开端。1918年﹐编辑部改组扩大﹐李大钊﹑鲁迅﹑钱玄同轮流编辑。多次曲折经历,最后于19267月停办。 《新青年》杂志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宣传民主与科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受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新青年》在后期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

4. 乡土小说 “乡土小说”,是指20世纪初出现于文坛的一股文学潮流,主要是指一批寄居在北京和上海等城市的作家描写故乡农村或乡镇生活,具有较浓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隐现着乡愁的小说。鲁迅最先用“乡土文学”的概念来概括这一小说创现象。周作人在1923提倡“乡土艺术,在此之后,一大批以文学研究会为主的青年作家,纷纷登上文坛,形成了一个创作高潮。重要作家:王鲁彦、彭家煌、台静农等寓居京沪的青年作者。主要作品:王鲁彦《柚子》、彭家煌《怂恿》、台静农《地之子》、许钦文《故乡》、蹇先艾《水葬》、许杰《惨雾》。开创了现代文学史上堪称一大创作潮流的风气。

36.论语派:论语派是30年代的一个散文流派。主要人物是林语堂。主要刊物有《论语》《人间世》《宇宙风》,以刊登小品文为主,提倡幽默、闲适、性灵。主张"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笔调",采取与政治保持距离的自由主义立场。《论语》前期文章尚能触及时弊、幽默中含讽刺。1934年后,讽刺锋芒日益减弱,幽默也流于说笑话、寻开心。由此引发了左翼作家与其的论争。

论语派1 论语派是30年代的一个散文流派。主要人物是林语堂。主要刊物有《论语》《人间世》《宇宙风》,以刊登小品文为主,提倡幽默、闲适、性灵。2 《论语》前期文章尚能触及时弊、幽默中含讽刺。1934年后,讽刺锋芒日益减弱,幽默也流于说笑话。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e7dac4c8bd63186bdebbc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