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浙江大学考研(教育学综合)真题试卷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8年浙江大学考研(教育学综合)真题试卷 (总分:16.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辨析题(总题数:4,分数:8.00) 1.辨析题首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2.自我中心是儿童具体运算阶段的心理特点。 (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错误。 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自我中心是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所具备的特征。而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表现为去自我中心主义。 因此,题目的表述是错误的。) 解析: 3.终身教育就是学校教育后所接受教育的总称。 (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错误。 终身教育是人从出生开始一直持续一生的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在内都是终身教育的组成部分。 因此,题目的表述是错误的。) 解析: 4.洪堡废除双轨制变单轨制。 (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错误。 洪堡曾经为废除双轨制作出过努力,如他提出让整个德国各个阶层的儿童均接受相同的教育,但是他没有完全做到废除双轨制变成单轨制。如今,德国的教育学制是分支型学制。 因此,题目的表述是错误的。) 解析: 二、 简答题(总题数:4,分数:8.00) 5.简述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 (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明代教育家王守仁高度重视儿童教育,对儿童教育问题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 (1)揭露和批判传统的儿童教育不顾及儿童的身心特点,把儿童当作小大人,这是致命的弱点。此外,传统教育压抑儿童的个性发展,视儿童为囚犯、视学校为监狱。 (2)主张儿童教育应顺应儿童的性情。教育应该适应儿童的年龄特征,尊重儿童的兴趣,对待儿童就应该像对待小树苗一样,给予春风细雨般的呵护,趋向鼓舞学生。 (3)教育方法:采用“诱”“导”“讽”的“栽培涵养之方”,即以诱导、启发、讽劝的方法代替传统的“督”“责”“罚”。 (4)教育内容:发挥各门课程多方面的作用,歌诗、读书、习礼都有各自独特的作用,应该加以综合运用。 (5)程序:主张动静搭配,体脑并用,精心安排课程,使儿童既得到道德熏陶,又能学到知识,锻炼身体。 (6)教育原则:“随人分限所及”,教学应量力而行,盈科而进,因材施教。 尽管王守仁进行儿童教育的目的是灌输封建伦理道德,但是他开始主张顺应儿童的性情,依据儿童的接受能力,使儿童在德、智、体、美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反映了他教育思想的自然主义倾向。) 解析: 6.简述道德的体谅模式。 (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体谅模式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体谅模式假定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满足这些需要是教育的重要职责。它以一系列的人际与社会情境问题启发学生的人际意识与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 (1)理论假设: ①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帮助学生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重要职责。 ②道德教育重在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并在关心人、体谅人中获得快乐。 ③鼓励处于社会试验期的青少年试验各种不同的角色和身份,促进学生成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行为的发展。 ④教育即学会关心。麦克菲尔特别强调: a.营造相互关心、相互体谅的课堂气氛; b.教师在关心人、体谅人上起表率作用。 (2)实践操作部分: 实践操作部分是通过麦克菲尔等人编制的一套独具特色的人际一社会情境问题教材——《生命线丛书》来实施的。这套教材是实施体谅模式的支柱,该教材由三个部分组成,循序渐进地向学生呈现越来越复杂的人际与社会情境。 第一部分:《设身处地》,这一部分是围绕人们在家庭、学校和邻里中经历的各种共同的人际问题设计的,目的在于发展个体体谅他人的动机。 第二部分:《证明规则》,这一部分是围绕情境所涉及的比较复杂的群体利益冲突和权威问题,其目的在于帮助青少年形成健全的同一性认识,并把自己视为对自己的共同体作出贡献的人。 第三部分:《你会怎么办》,向学生展示以历史事实或现实为基础的道德困境,这一部分的目的在于通过一个给人深刻印象的历史时刻,帮助学生拓宽超越当前社会的道德视野,鼓励学生形成更为深刻、普遍的道德框架。 (3)体谅模式的贡献: 该模式的最大特点是从实证研究出发,建立起关心他人、发展利他主义观念的理论基点,带有鲜明的人本主义色彩。同时,该模式为学校道德教学提供的《生命线丛书》别具一格,设计有趣,内容逼真,问题引人深思,深受学生欢迎。这对我国目前道德教育教材存在的内容枯燥、形式单一和学生无兴趣的现状,是一个好的启示。) 解析: 7.简述课题论证的基本内容。 (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选题价值论证。 (2)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3)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论证。 (4)课题研究步骤、方法及手段的论证。 (5)课题研究基本条件上的可行性论证。) 解析: 8.简述美国进步主义教育的发展。 (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是19世纪末美国出现的教育革新运动,其“实验室”主要是美国的公立学校。相对于欧洲“新教育”来说,进步主义学校更关心普通民众的教育,更强调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更重视从做中学,更注重学校的民主化问题。 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1)兴起:19世纪末,帕克创造了“昆西教学法”。赖斯在揭露美国学校弊端、引起人们关心教育的变革方面作出贡献,引发全国对传统教育的批判。后来,杜威创办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在他的影响下许多进步主义教育实验以各种形式展开。 (2)成型:“一战”后,美国公立教育成为世界先锋,美国许多社区和学校当局表示愿意试验新方法。普及进步主义教育的时机成熟了。1924年,进步主义教育发展协会创办《进步教育》杂志。 (3)转折:这一时期,进步主义教育本身日益专业化,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成为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中心。然而,由于运动专业化,失去了公众的理解和支持,同时,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内部出现分化。1929年的大萧条严重影响了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发展,加剧了进步主义教育的分裂,改造主义正是其分裂的产物。1904年,美国在欧洲卷入战争,进步主义教育也进入尾声,失去感召力。 (4)衰落:1944年,美国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进入衰落阶段,进步主义教育协会更名为“美国教育联谊会”,成为欧洲新教育联谊会的一个分会。1955年,协会解散。1957年,《进步教育》杂志停办,标志着美国教育史上一个时代的结束。 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代表性教育改革有道尔顿制、昆西教学法、葛雷制和设计教学法等。) 解析: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f17c318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a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