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二:社区变迁

时间:2022-04-13 21:29:23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社区变迁

学习目标

掌握西方国家社区变迁的趋势,以及发展中国家社区变迁的特殊问题,理解中国社区变迁的双重性

建议时间

2小时

学习内容

收起展开全部

步骤一:听教师讲解,并阅读下列文字,理解社区变迁的基本趋势及其产生的社会问题。

教师讲解:社区变迁

一、经典社会学家关于传统社区与现代社会的基本差异的论述

(一)早在1887年,滕尼斯就把传统社会的社区形态界定为一种自然发生的基于血缘、地缘或宗教,靠人的本质意志来维持人际纽带关系的长期稳定地域生活共同体,这种关系是一种天然有机的联系。而把现代社会定义为人们通过选择意志、有目的的选择的、靠法理来维系人际关系类型,这种关系是一种人为机械的关系。

(二)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则在1893年的《社会劳动分工论》中提出传统社会的人际关系是一种机械关系,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是一种有机关联。迪尔凯姆的论述和滕尼斯字面上是矛盾的,但是他们阐述的问题本质是一致的。迪尔凯姆认为传统社会缺乏社会分工,大家在一种共同的宗教感情笼罩下,实现全面的交往互动,因为没有有效分工,所以他认为这种结合是机械结合;而现代社会因为有了充分的劳动分工以及基于分工的合作关系,所以这种关系更加有机。 (三)德国社会学家韦伯在《经济与社会》、《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等书中紧紧围绕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中的理性化过程展开。他认为,现代化过程就是一个传统社区的神秘伦理关系祛魅过程,逐步地迈向一个理性化的过程。而这里理性化是一种围绕着目标手段理性化,也即是所谓的工具理性。

(四)美国芝加哥学派的路易沃斯在《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都市》(Wirth,1938)文章中,也对比了乡村社会和城市社会的生活特点的不同。强调了都市生活特点是次要接触代替了主要接触,血缘纽带式微,家庭的社会意义变小,邻居消失,社会团结的传统基础遭破坏。

二、传统和现代二元对立模式的区分

二战以后,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借用韦伯的理想类型的分析方法,提出了所谓模式变量概念,并依次根据概念来概括比较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分别。他认为,任何行动者在与其他行动者进行社会互动时,必然要面对五个问题,即情感问题、权利义务问题、价值评判标准的适用性问题、价值评判标准的选择问题和行动者的利益目标问题。他把这五个问题简单地进行了二分,分别构成了五对矛盾的变量属性: (一)情感性/情感中立性;


(二)扩散性/专一性; (三)特殊性/普遍性; (四)先赋性/自致性; (五)集体性/个人性。

他认为,具有前列属性的为传统社会特性,具有后列属性的为现代属性。

三、关于社区变迁的三种态度

(一)社区消亡论:以美国社会学家路易斯.沃斯、马丁.斯腾、费雪尔等为代表的学者认为,传统社区的关系正在为现代社会所取代,社区功能和作用也难以维持,社区道德沦丧、社区关系冷漠孤立。

(二)社区复兴论:以英国学者霍加特、帕乔恩、美国学者古斯菲尔德、萨特斯等学者为代表,认为即使在现代城市社会,地域共同体仍然是人们,尤其是社会弱势群体获得社会支持、进行社会交往、产生集体身份的场所。社区没有消亡,而是被转移到城市社会复兴。

(三)社区转型论:以德国社会学家卢曼、美国社会学家奈斯比特、格兰诺维特、普特南等学者为代表认为,现代社会系统分化和转型,确实导致了地域限制的减弱,但是社会生活并不是一种原子化和秩序混乱,而是通过社会关系网络,把人们联系起来,这样人们在更加自由地建构自己的社群共同体,而不必局限在传统的地理空间。

四、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的社区变迁的独特问题

(一)因为外来现代化国家的示范效应,可能导致一种发展中国家社区精英积极模仿西方的高消费和生活方式,加深和普通民众的距离,导致社区经济关系的剧烈破坏、社区经济条件恶化。 (二)现代国家权威结构的基层延伸,破坏了传统社区里的乡绅治理方式,但是又无法迅速建立民主廉洁的村社治理结构,导致基层社区政治秩序的负担过重,成本过高。这就是所谓基层政权内卷化现象。

(三)传统社区的稳定性打破后,导致社区的道义经济下的互助合作机制破坏,难以发挥社区的保障作用,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实行的是城乡二元分割的体制,农村社区的基本生活保障缺乏。

五、中国当前社区变迁的双重性

(一)现代化过程导致的社会转型对社区的挑战和冲击:

工业化带来的挑战、城市化带来的挑战、社会关系理性化带来的挑战 (二)体制改革导致的社会转制对社区的挑战和冲击

1.经济体制的市场化转变(再分配经济向市场调节经济的转变)

2总体性社会向多元分化的社会体制的转变(单位制社会组织向结构功能分化的社会组织的转变)

3.封闭式经济向开放式经济转变 4.威权型政治向民主政治的转变

5.国家中心向小政府大社会结构的转变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f7360a5960590c69ec376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