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周买水》涸辙之鲋典故作用探究(网友来稿) 江苏常州新桥中学 刘成 一位读者曾写信给著名诗人和杂文家刘征同志,认为把《庄周买水》(高中教材第二册)结尾部分“涸辙之鲋”的内容改成“好不容易又走了十天十夜,才到东海。负责提水的倒很热情,拿过提货单,又是忙着咋唬大车,又是忙着提水,不让庄周动手。桶装满了,庄周连忙捧上香烟表示感谢。提水者手一推:‘不抽烟。手续费每吨一元,共计一百元。’”(见《庄周买水》练习第三题)为好,下按原文。为此,刘征同志回信谈了三点关于保留原文的好处,大意是:①符合故事新编的文体要求;②追求荒诞的艺术效果,妙趣横生;③深化了主题,“掘进到广大老百姓的艰难、忧虑和期望,以及他们对甘霖久望不来的强烈不安和知其必来的坚定信念”。 笔者在赞同作者观点之余,在此又尝试着探究一下保留原文结尾部分“涸辙之鲋”典故的妙处: 第一、“涸辙之鲋”隐含着形象的讽刺意义。大家都知道,庄子是一个消极遁世、清静无为的哲学家,“眼极冷”,“故是非不管”,他“钓于濮水”,却背对着权势,“那么不经意地推掉了在俗人看来千载难逢的发达机遇”(见鲍鹏山《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就是这样一个是非不管、背对权势、槁项黄馘的哲学家,也抵制不住拜金思想的浸染,在商品经济浪潮的搏击中,经过了一连串的碰壁之后,面对着嗷嗷待救的“涸辙之鲋”(文中用来隐喻和象征底层民众),表现出了从未有过的怜悯关爱和社会责任感,为他们忧虑为他们欢呼(天将降甘霖,涸辙之鲋有救了)!这一典故彻底扭转了庄子的历史形象,扭转过来的庄子与扭转过去的海神若(《庄子》里的海神胸怀博大见识高远,而《庄周买水》里的他却是势力极大的腐败根源)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对比的言外之意,就是不健康的机制能使好人不再是好人,连神仙也避免不了;这种腐败的社会风气,就连不问世事的庄子也忍不住站出来猛烈抨击,大声疾呼!至此,文章的讽刺性和战斗性就更加强烈,如果改变为“孔子卖书”或者“孟子买水”之类的题材,则讽刺的意义就达不到入木三分的程度。 第二、“涸辙之鲋”与后文中的“鼓盆而歌”部分在情节上有机相连。原文中,庄周“鼓盆而歌”是因为长养万物的甘霖即将解救哺育象征底层百姓的“涸辙之鲋”,深化了文章主题,体现出庄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而那位读者的改动,则意味着庄周“鼓盆而歌”是因为天将降甘霖,自己不用再花钱买水了,这不但削弱了主题,而且在情节逻辑上是不通的:①不符合人物心理逻辑。因为庄周已经走完了买水的最后一步路了,花了4700元钱,桶也装满了,最后又交了100元的手续费,可是不早不迟,偏偏在这个时候才“猛听得一声雷响,油然起云,长养万物的甘霖就要下来了”,他却“霍地跃起,敲着空桶唱歌”,这是不符合此情此景的人物心理特征的,此处极具讽刺意味,因为经过千辛万苦好不容易买到水,天却下雨,恐怕包括庄子在内的任何一个人都会骂娘,何以会“鼓盆而歌”?!②情节上相互矛盾。前面既然“桶也装满了”,哪来后文中的“敲着空桶唱歌”?!③故意夸大其词。庄子在花掉了4700元钱的买水费用之后,最后又付了100元的手续费,他却为这100元钱“睁大了眼睛,不说也不动,好像一段干木头,只有棘刺般的花白胡子在微微颤抖”,给人一种故意夸大其词的感觉。要知道杂文是针砭时弊的,靠事实和逻辑来征服读者,夸张的手法反而会削弱文章的说服力和现实意义。 第三、“涸辙之鲋”与文章开头部分中的“濠梁观鱼”形成鲜明对照。庄周弃文经商买水养鱼的初念来自于“濠梁观鱼”,濠水里的鱼儿悠然欢快,充满乐趣;而他这一理想在经过一连串的磨难之后,又在“涸辙之鲋”面前遭受重创,无奈地目睹着车轮坑洼里的那条鱼儿在生与死的交界处徘徊,庄周如被冰雪,心在颤抖。两条鱼儿,生与死的反差。这种反差,是理想与现实的反差;这种对照,是健康社会与腐败现实之间的对照。从而增强了文章针砭时弊的艺术效果。 另外,“涸辙之鲋”以形象说理,含义丰富,意味隽永,这也是保留原文的妙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052d82ddd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