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整理于网络,仅供阅读参考 王羲之的意义 王羲之的意义 王羲之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古代书法家,其《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固然精美,但笔者总以为其手札才真正代表王羲之书艺的最高成就,尤其是唐摹本中《频有哀祸帖》、《丧乱帖》、《初月帖》、《姨母帖》、《得示帖》、《二谢帖》、《远宦帖》等。个中原因在于:一、古人评王羲之书“遒丽天成”,手札线条比《兰亭序》更贴近(《兰亭序》似乎在秀丽与清丽之间);二、梁武帝称右军书“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像《频有哀祸帖》、《得示帖》等才真正体现这种动静、虚实相生的感觉;三、从用笔、线条、结字、行势、空间等诸多因素的浑然合一,手札难度更高,表现面更宽,形式感更强。 但王羲之的伟大并不仅仅在于他作品的美不胜收,其意义更在于他在书史上所起的承古开新的作用。他将毛笔提按顿挫的功能发挥到一个相当的高度,使线条与空间的表现领地大大拓展。倘使我们今天在研究学习王羲之忽略这一点,而仅仅以其笔法为着眼点,实在是丧失了王氏真正激励后人的本质精神。——艺术贵在创造,犹如科学贵在发明一样。失却书法的创造力,也就失去书法向前发展的生命力。 临写要求: 一、王书点画、结构、行气、章法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手札尤其如此。大到动静、虚实、粗细等的对比协调,小到一提一按本文整理于网络,仅供阅读参考 的转承起伏,无不精美绝伦。若拆解地学习其用笔或结构,往往会歪曲王羲之的本意。所以学王书当须明书理,明了其一举一动、一招一式的个体作用及整体意义,才能活学活用。 二、不能以为学了沈尹默、文徵明、赵孟頫、米芾、智永等就是学了王羲之书风。古人学王多学刻帖,时有误传。今人能见到印刷精美的唐摹本墨迹,这让我们可以轻易辨别王书及其后学者们的高下差异。故培养眼力及锻炼手力同样重要。 王羲之对后世影响的作品 王羲之的书法是极其美的,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如游云,矫苔惊蛇。王羲之的书法作品非常丰富,除《兰亭序》外,著名的还有《官奴帖》、《十七帖》、《二谢帖》、《奉桔帖》、《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乐毅论》等。在此挑选王羲之对后世影响最大的10幅代表作,供参考和欣赏。 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具有相当强的艺术特色。其突出的地方就是章法自然,气韵生动。通观全文,从容不迫,得心应手,使艺术风格和文字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表现了王羲之与朋友聚会时快然自足之情怀。情文并茂,心手合一,气韵生动,被历代学书者奉为学习行书的典范。局部欣赏如下: 王羲之《圣教序》虽然是唐人集字,但是正是由于这是李世民撰文的集字碑,提升与巩固了王羲之书圣的地位。因怀仁功力精凿,又是谨慎从事,终能各尽其势,完好地再现了王羲之书法的艺术特征,用明人王世贞的话来讲,是“备尽八法之妙”,成为王字的一大宝库。 丧乱帖、二谢帖、得示帖合裱卷 本文整理于网络,仅供阅读参考 丧乱三帖含《丧乱帖》八行《二谢帖》五行《得示帖》四行,共一纸。日本人有总称为《丧乱帖》者。纸本,纵26.2厘米、横58.4厘米,日本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藏。其中代表作为《丧乱帖》: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益深,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顿首顿首。 王羲之书写尺牍作品。今存墨迹本是唐代双钩摹搨,硬黄纸本。纵24.7厘米,4行27字。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王羲之行书,纸本墨迹。纵23厘米,横14.8厘米,4行,28字。《快雪时晴帖》为一封书札,其内容是作者写他在大雪初晴时的愉快心情和对亲朋的问候。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十七帖》是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因卷首有“十七”二字而得名。原墨迹早佚,现在传世的《十七帖》是刻本。唐张彦远《法书要录》记载了《十七帖》原墨迹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0a6ee6a05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a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