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科洛夫作品中死亡的文化隐喻

时间:2023-02-27 16:29:1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索科洛夫作品中死亡的文化隐喻

作者:李

来源:《电影评介》2009年第14

摘要 索科洛夫作品中的死亡绝不仅仅是表现个体的消亡,而且包含了一种深层的文化隐喻:苏联的解体甚至是斯拉夫人引以为豪的庞大帝国及辉煌文化轰然崩塌。无论是《第二圈》中描写的父亲的死还是《母与子》中描写的母亲的死都包含着这种暗合或隐喻。 关键词 索科洛夫 死亡关注 文化隐喻

死亡作为人类最基本的代谢过程之一一直就是文学艺术表现的重要对象,电影艺术也不例外,在各种类型的电影作品中都不乏表现死亡主题的经典之作。纵观世界电影艺术史,尽管艺术家对死亡的表现有所不同,但几乎所以的作品都把重心放在死亡所附着的意义上。死亡都是一种社会学意义上的个体消亡。在电影中,对死亡的表现一般分为两种形式:一种为偶然性死亡,如车祸、灾难、疾病等。这类死亡通常表现人们的痛哭,或者对丧事的处理。这里往往只强调人已死了这一具体含义,而不对尸体作具体的表现。另一种方式是战争中身体中弹倒下的情景,如《雁南飞》中鲍里斯中弹倒下的镜头。这种方式一般只表现死亡的时刻,很少表现死后的情景。这种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强调死亡的象征性。

索科洛夫对死亡的表现截然不同。他对死亡的关注往往剥离了一贯的象征性,直接对死亡本身进行描写。并且重心也始终就是生理学意义上的个体的死亡。以影片《第二圈》为例,青年回到父亲居住的农场,一切都显得破旧不堪,局促的房间,破旧的家具,凌乱的摆设。父亲已经死去,静静地躺在破烂低矮的床上。导演并不是想要通过死亡来引出什么离奇曲折的故事或死亡背后的原因,表现的正是死亡本身。影片运用近似于自然主义的表现手法,将一个人离开人世的具体过程展现在银幕上。给人一种枯燥乏味。甚至丑陋恶心之感。却没有了那种亲人过世后的悲痛感。在影片中,镜头总是迟缓的摇过死者的身体,甚至还要刻意在死者的脚上或者面部停留一段时间。冰冷僵硬的尸体让观众产生一种深深的厌恶感。这种对死亡的独特关注方式绝非偶然,而是和导演的个人气质有着极大的关系。索科洛夫出生在贫困的军人家庭,母亲是一位家庭主妇。少年时代就跟随父母背井离乡。历尽世间冷暖,养成了少年老成,喜欢沉思的习惯。后来考入高尔基大学历史系,经院式的学校教育以及所修专业的潜移默化使得他更加喜欢形而上的思索。而这种执着于哲学层面形而上思考习惯直接影响了他的艺术作。在《第二圈》中导演对死者尸体不厌其烦地表现实际上是在传达他关于真实哲学考。只不过这种思考对于普通观众太过晦涩,不易理解。

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子息,电影也不例外。作为社会生活的表像,电影艺术总是不可避免地或直接或曲折地反映着现实。在索科洛夫的作品中,这个现实比较特殊,它既不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也不是现实生活中的故事,而是一种独特的社会情绪。即苏联解体前后斯拉夫知识分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子对于庞大帝国苏联的复杂情绪。公开化之前,国内舆论一直把苏联社会描绘成一个人间天堂,苏联则是一个充满朝气的正义之邦。苏联人把自己的国家不光看作是一个伟大的国家,而且是强中强,先进之先进。他们的祖国不光是正义的,而是正义本身……”然而这种神话是建立在对民众欺骗基础之上的。这种自上而下的蒙蔽和欺骗的宣传作用巨大。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联社会所固有的种种社会矛盾越来越尖锐。一些人开始对国家的过度宣传反感。敏感艺术家甚至感觉到了一种行将就木的暮气正在渐渐包围苏维埃。戈尔巴乔夫实行公开性民主化以后,国家舆论风向大转,对与原来的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不符的思想、言论放松了管制。一些原本在国内听不到的消极信息到处传播。苏联社会一直被遮蔽的各种矛盾被公开讨论,高大全式的苏维埃共和国变成一些思想激进者的攻击对象。苏联解体后,经济几乎完全崩溃,国内人民的生活水平持续下降。国际地位一落千丈,俄罗斯已经由一个世界上显赫一时的超级大国沦落成二流甚至三流国家。在国内,人们开始怀念苏联,甚至曾经毫无保留地诋毁诅咒过苏联的那些激进者也开始反思。这种情绪随着叶利钦向西方一边倒政策的破产愈演愈烈,并逐渐弥漫整个社会。庞大的帝国不在了,俄罗斯人感到解脱的同时开始感到空虚和迷茫,一种前途未卜的焦虑感也乘机混合进来。

艺术家对社会变迁和社会情绪的感受当然更为强烈,在电影艺术这一领域体现的尤为突出。只要把苏联时期的电影艺术风格和解体后的艺术风格做一对比就很容易得出结论。“……不管在任何时期的苏联电影中都可以感受到电影传达给观众的那种明朗的、向上的、健康的基……但是在国家改革失败的阴影笼罩下,俄罗斯电影的基调除了反映着整个国家的情绪和状态外,还透露出那种前途未卜的迷茫感。不管是前期批判苏联社会制度的影片,还是后来的商业喜剧片,不管是表现社会现实残酷的影片,还是反映历史生活的影片,都毫不例外地把整个国家透露出的那种忧郁气质贯穿到了每一个电影元素中。索科洛夫作为一个代表,其作品也折射出了当时复杂的社会情绪和文化心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0a7716d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a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