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和雁的文化意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燕”和“雁 ”的文化意象 勉县杨家山中学:戚继祥 “燕”和“雁”,读音都是yàn,又都属候鸟。“燕”字,象形。甲骨文字像燕子形,“廿”像头、嘴,“口”像身体,“北”像两翅,“火”像尾巴。体型小,翅膀尖而长,尾巴分叉像剪刀,飞行时捕食昆虫,对农作物有益。 “雁”字,形声字。从隹(zhuī)旁, 隹,短尾鸟;厂(hǎn)声,厂,石山之涯岩。又从“人”因它飞行常排成“一”或“人”形。它形状略像鹅,颈和翼较长,足和尾较短,羽毛淡紫褐色,善于游泳和飞行 。不同的是雁是大型候鸟,不善于远距离飞翔。 二者都是每年春到北方,秋回故巢南方。因此,在古诗词中,随处可见燕、雁这两种鸟的共同意象. 1、借燕、雁表忠贞的爱情。 燕子素以雌雄颉颃,飞则相随,所以以有“燕好”一词。以此而成为爱情的象征。 “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诗经.谷风》)。正是因为燕子的这种成双成对,引起了有情人寄情于燕、渴望比翼双飞的思念。有了“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薛道衡.《昔昔盐》)的空闺寂寞,有了“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的惆怅嫉妒,有了“罗幔轻寒,燕子双飞去”(宴殊.《破阵子》)的孤苦凄冷,有了“月儿初上鹅黄柳,燕子先归翡翠楼”(周德清.《喜春来》)的失意冷落,有了“花开望远行,玉减伤春事,东风草堂飞燕子”(张可久.《清江引》)的留恋企盼。 金代诗人元好问曾因见一雁被杀,另一雁鸣而不去,投地而死。于是写下了《摸鱼儿、雁丘词》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自此成为千古名句。感动了一辈又一辈人的句子竟源于一只雁。 2、表现代人传书,幽诉离情之苦。 古代有“雁帛”一词,指书信。唐代郭绍兰于燕足系诗传给其夫任宗。《寄夫》诗云:“我婿去重湖,临窗泣血书,殷勤凭燕翼,寄于薄情夫。”正是因为燕子有情才促成了丈夫的回心转意,夫妻相会。郭绍兰是幸运的,一些不幸的妇人借燕传书,却是石沉大海,音信皆无,如“伤心燕足留红线,恼人鸾影闲团扇”(张可久.《塞鸿秋.春情》),“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冯延巳.《蝶恋花》),其悲情之苦,思情之切,让人为之动容,继而潸然泪下。 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以归雁捎书,表达了诗人羁旅愁怀、思念家乡的深情。 3、表现羁旅情愁,状写漂泊流浪之苦。 燕子的栖息不定留给了诗人丰富的想象空间。或漂泊流浪,“年年如新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周邦彦《满庭芳》);或身世浮沉,“望长安,前程渺渺鬓斑斑,南来北往随征燕,行路艰难”(张可久《殿前欢》);或相见又别,“有如社燕与飞鸿,相逢未稳还相送”(苏轼《送陈睦知潭州》;或时时相隔,“磁石上飞,云母来水,土龙致雨,燕雁代飞”(刘安《淮南子》)。 唐朝诗人赵嘏在《长安秋望》中写道:“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残星数点和长笛一声里,雁于人都在塞边踯躅。欧阳修的“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杜甫的送别诗:“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燕、雁既有相同的意象,但燕还有其它不同的意象。 1、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 燕子秋去春回,不忘旧巢,诗人抓住此特点,尽情宣泄心中的愤慨。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宴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浣溪沙》)。 文天祥的“山河风景原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满地芦花伴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金陵驿》)。燕子无心,却见证了时事的变迁,承受了国破家亡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0a86f06cc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