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大全 《大波》中四川方言词语的运用 摘 要:我们国家地大物博,由于历史或是地域环境的差异,各地文化特征都有其独特之处,方言作为地域文化的代表更能体现当地的生活面貌和风土人情,因此,研究各地的地域方言对了解当地的地域文化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在中国下代文学史上,涌现出了很多优秀的地域小说家,其中四川省的李�戮褪欠窖晕难Т醋髡咧械牡湫痛�表,其对四川当地方言的运用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代表作之一《大波》中到处可见四川话中特有的词汇和表达方式,研究《大波》中方言词语的运用可以进一步掌握四川本地的方言的特点,了解当地的民俗风情。本文就针对《大波》中词语和句法的运用特点进行重点探究,为进一步传承四川方言文化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四川;方言;《大波》;词语;运用 我国有悠久的方言研究历史,自汉代杨雄的《方言》到近代的“五四运动”,可以说汉语方言学的研究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产生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地域文化的差异性决定了各地文化的差异性,研究各地的方言对于传承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促进民族繁荣与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因此,了解汉语方言、研究汉语早已成为国内外语言学家的热门研究话题。四川作为“天府之国”其特殊的地理和气候环境孕育了当地灿烂的语言文化,是中华语言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报纸、期刊、文学作品、电视节目等成为研究当地语言特征的重要素材。作为土生土长的四川人,作家李�碌奈难ё髌反�有典型的四川特色,其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四川本地的词汇、方言、俚语等,成为研究四川方言的不二法宝。为了使更多的读者尤其是非四川籍的读者更好的理解《大波》中表现的人文风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本文重点对作品中动词、名词、形容词等的运用作了详尽的介绍,突出反映了四川方言的表现手法。 一、《大波》中动词、介词、代词、量词、语气助词等的运用 (一)动词的运用 动词是文学作品中最常用到的词句结构,作者对动词的运用最能体现当地方言的运用特点,如“车”、“马”等名词在四川方言中被活用为动词,“车”引申义为“调转、扳回”的意思,而“马”则被用来表示“表现、突出”,通常与“脸”结合起来使用,意为呈现出一张什么表情的意思。如在以下两句中: (1)“一个眼力极好的人,车过头去凝神一看......”。 (2)“黄澜生一面递茶给王文炳、楚用,一面马起一张宽皮大脸向菊花说道......”。 第一句中“车过头去凝神一看”在普通话中的意思就是“扭过头要去凝神一看”,第二句中“马起一张宽皮大脸”表示将一张大脸面向菊花并对其讲话。四川方言中名词活用作动词的现象十分普遍,这极大丰富了语言表现形式,往往一个活用的动词就使主人公的心理状态与个人情感跃然纸上。另外,四川方言中存在大量的动词后缀,典型的就是“道”字,如“谙道、估道”中的“道”字都是动词后缀,这在汉语中没有明确的意思,就是一种语气助词,更是一种语言习惯,如在下面语句中: (1)“你谙道他不说!” (2)“刚散会有把握估道走了......” 这些语句翻译为汉语习惯时“道”字都不做明确的解释,读者在阅读相应的1 范文大全 文学作品中应该注意这个问题。 (二)介词的运用 在这部作品中反复出现了两个有代表性的介词,即“着”和“等”。“着”字在四川方言中读“遭”的二声的音,多数情况下表示的是被动语气,相当于汉语中的“被”,通常情况下被用来引出事件的执行者和参与者。“啪!肩头上着人一拍。”中的“着”就是掉星的被动语态的用法,表示“被人一拍”。“等”的运用更能体现四川方言的特点,被用来表示“容许”的意思,与“让”字的意义相近,通常“等”的后面接动词短语,引出动词性短语的实施者,与其他地区的方言具有一定的相通性。 (三)代词的运用 四川方言中充斥着多种多样的代词,诸如“咋、朗个、啥子、老子”等都是四川话中特有的代词运用形式。这里的“咋、朗个”是一种询问动作、状态的特殊结构,意为“怎么了、怎么样”。其实四川方言中的这些代词在川味作品影视作品中经常见到,如“光靠罗先生他们的嘴巴,那咋行?”就是“那怎么行”的意思,相信广大读者对此并不陌生。还有“这耍啥子意思?”中的“啥子”就是指代“什么”。另外,还有一些特定的指代词,如“老子”一词一方面是针对儿子来说的,特指儿子的父亲;另一方面“老子”又是一种不文明地骂人语,是一种第一人称的指示代词,意思就是贬低别人,抬高自己。 (四)语气词的运用 经过我们实际的阅读发现,在《大波》这本书中出现了大量的语气助词,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四川方言的表达特点,即善于运用语气助词表达丰富的内涵。常见的语气助词有“嘛”、“罗”、“哩”等。“嘛”在四川话中有两种解释,一是疑问语气,表示一种程度很低的询问,并希望对方给出正确的回答,这与汉语中的“吧”意义相近。另一种应用在陈述句中的语气助词,通常用在陈述句的结尾,表示一种显而易见的口气。“哩”也是最能代表四川方言特点的语气助词之一,通常用在陈述句的末尾,表示强调的意思。 二、《大波》中名词的运用 《大波》中名词的运用概括起来主要由以下几种方式,即AB式、ABC式和AAB式三种结构,下面我们就有针对性的介绍一下这三种名词结构。 (一)AB式的名词 “老”字和“二”字经常用在AB式词语中,而且这两个字是类词的缀词,如“老”字经常作为名词前缀,经常用在省的名称的前面,代指某一个省的人。如“老陕”指代陕西人,“老黑”指代黑龙江人,“据那头目说,本不认得那老陕的”就是这种用法。“二”字可以看成是类词缀,其作用是表现一类的构成词,如“二年”就是很多年后。 (二)ABC式的名词 四川地区有一些代词的指定用法,如“洋盘货”在民国时期指代舶来品,现代多指代时髦的产品,但多含贬义;“老人婆”多是对已婚妇女来说的,指代丈夫的母亲,也就是汉语中的“婆婆”;“二郎腿”指代一种坐姿,即落座时将一条腿放在另一条腿上,多是一种不文明的举止。 (三)AAB式名词的运用 《大波》中经常会看到双重音节的代词,一种是“AA儿”的形式,如“本本儿”就是书本,“盆盆儿”是盆子,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另一种表达方式就是AAB的形式,每一类又可以分为几个小类。 2 范文大全 三、《大波》中形容词的运用 《大波》中另一类有代表性的词就是形容词。大量的BA或是BAA式的形容词既是书中人物的日常用语,也为文章增添了不少特有的四川地域风情。我们将从词义和结构两方面来对形容词进行解释。 (一)形容词的词义 前面已经提到,四川方言中注重叠词的运用,如BAA式叠词就因为生动、直观的表现力深受当地人的喜爱。在AA式名词的前面加上一个形容词更能增加形容词的表现色彩,如表现一个人身材瘦削时经常用到“瘦筋筋”这一形容词,“筋”是指跟腱或骨头上的韧带,而“瘦”形容人身上脂肪含量相对较少,这两个词连在一起使用更具生动性和形象性,仿佛让人一眼就能看出皮下的东西一样,更能显示出人物瘦骨嶙峋的身体状况。 (二)形容词的结构特点 一般来说形容词有两种构成结构,ABB式和B式。当A为形容词时,A与ABB的理性词义相同,BB不能构成单独的词性结构,单独的A、B两个字也不能构成一个新的词语,如“肥墩墩”、“胖乎乎”、“瘦筋筋”等都是这种词性。当A为名词时,A与ABB的理性意义相近但不相同,但词义也具有以上特点。BA式形容词根据B表示的语义不同又可以分成两种形式:B通常是抽象意义的词语,没有实际的意思,A为词根,两个词连用可以表达强调某一种身体或心理状态的意味,如“焦黄”、“生痛”等;另一种形式是A为词根,B有词汇意义。因此“墨黑、硬棒”等这些词的结构都是偏正式的复合结构。 四、结束语 四川方言作为我国方言体系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在动词、名词以及形容词等的构成和用法上更具特点。《大波》作为方言作家李�碌拇�表作,成为研究四川方言的重要素材。本文主要对《大波》中出现的有典型意义的动词、名词以及形容词的含义以及结构进行了重点探究,希望为今后四川方言的研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梁艳.析《大波》中四川方言词语的运用[J].语文学刊, 2010(21):58-62+69. [2]张文君.成都话词语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9. [3]向学春.《蜀语》与四川方言词汇研究[D].四川大学,2007. [4]孔雪.李�氯擞氚褪竦赜蛭幕�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0e6f4e141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b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