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格式 1.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尊称为“亚圣”,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后人把孟子和孔子并称为“孔 孟” 2.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体裁:语录体散文。 3.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4.五经指的是:《诗》《书》《礼》《易》《春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⑴不如地利⑵,地利不如人和⑶。三里之城⑷,七里之郭⑸,环⑹而攻之而不 胜。夫 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⑺非不深也, 兵革⑻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⑼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 域⑽民不以 封疆⑾之界,固⑿国不以山溪⒀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 利。 得道⒁者多助,失道⒂者寡 助。寡助之至⒃,亲戚畔(叛)⒄之。多助之至,天下顺⒅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 畔(叛),故⒆君子有不战,战必胜 矣。 注释 ⑴[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⑵[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⑶[人和]作战的人心所向,内部团 结。 ⑷[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⑸[郭] 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 ⑹[环]包围。 ⑺[池]护城河。 ⑻[兵革] 墙。 泛指武器装备。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 ⑼[委]放弃;[去]离开。 类。 ⑽[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⒀[山溪]地势;山河。 主下同。 ⑾[封疆]划定的疆界。 ⑿[ 固]巩固。 者,..⒁[得道者]实施“仁政”的君主 . 的人,次处特指君 ⒃[至]极点。 ⒆[故]所以。 (20)[ 是]这 ⒄[畔]通“叛”, ⒂[失道者]不实施“仁政”的君主。 ⒅[顺]归顺,服从 (21)故君子有不 背叛。 战,战必胜矣: 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君子,这里指能行 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 通假字 畔,通:'叛',背叛。 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士兵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方圆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 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 武器装备不是 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 这是因为有利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 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 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 不施 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 内外亲戚都会背叛他。帮助他 的人多到了极点, 天下人都归顺他。 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 攻打内外亲戚都背叛他的 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 问题: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专业资料整理 WORD格式 2.本文的论证思路:开头直接提出中心论点,即: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再连用两 专业资料整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0f7742d7c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a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