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境界》,《人是什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进入虚拟课堂 高三语文同步辅导教材(第2讲) 一、教学内容 《人生的境界》、《人是什么》 二、教学重点 质疑思辨 质疑,就是提出疑难问题;思辨,就是思考辨析。有的文章比较深,不少地方看不懂,自然就要质疑;有的文章深入浅出,一读就懂,似乎没有疑难,其实理解还很浅,也需要质疑。从提出疑难,到思考辨析,即觉悟并有所长进,这就是研究探索的过程。能独立地提出疑难,并自己加以解决,这是能力很高的表现。《人生的境界》是一篇哲学论文,论述人生的不同境界;《人是什么》其实是论述人生的意义。其中不少东西我们或生疏或不太好理解,需要读者质疑思辨。 1.作者所说的人生四种境界是根据什么来划分的?它们的区别主要在哪里? 文章第2段说:“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正是这种觉解,使他下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这两句话说明了什么是“觉解”以及“觉解”的意义。接着解释什么是“人生境界”:“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换言之,“人生境界”就是人们做各种事具有的各种意义的整合。由于各人“觉解”的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就有各种不同的意义,这使构成了人生的不同境界。这样看来,作者所说的人生境界是根据人们对人生的意义的觉解程度来划分的。 作者所说的人生四种境界的主要区别在哪里呢? 第3段阐述“自然境界”。文中说,有一类人做事“只是靠着他的本解或其社会风俗的习惯”,“并无觉解”,这就是说,这类人处在不自觉的状态或“原始”状态,不知道他所的事的意义。概括起来说,自然境界是一种原始的蒙昧状态,不知道或不大知道所做之事的意义的人生境界。 第4段阐述“功利境界”。有一类人,他们“为自己而做各种事”,做事的动机是“利己的”,这就是所谓“功利”。可见“功利境界”其实是“为自己”的人生境界。 第5段阐述“道德境界”。有一类人,他们认识到自己是“社会的员”他们“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情”所做之事有道德意义。归纳起来说,这类人明白自己与社会的关系,为社会利益而做事,事事都有道德意义。 第6段阐述“天地境界”。有一类人,不仅把自己看作社会的一员,而且还看成是“宇宙的一员”,这是一种很高的“觉解”,“他们为宇宙利益而做各种事情,他们的行为和思想构成了一种“最高的人生境界”。归纳起来说,这类人心目中有宇宙整体,为宇宙的利益而做事,是自觉的天民,是圣人。 第7段把这四种人生境界作比较,作出评价。参照这一段,可以把四种人生境界的区别归纳得更清楚。 2.儒家所提倡的“正其义不谋其利”,将“义”和“利”对立起来,冯友兰又将这一套奉为道德境界的要义,对此应如何评价? 文章第5段引了儒家所提倡的“正义之而不谋其利”,意思是说,一个人应该匡正其“义”,而不应谋利。这里把“义”和“利”完全对立起来的看法是值得研究的。这是因为“义”和“利”从本质上来说,不是对立的,“义”中包含“利”,合法的“利”中也包含着一定程度的“利”。我们认为,只有把“义”和“利”结合起来,才能改变口是心非、人格分裂的状况。就现实生活而言只有把这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正确处理好个人与社会、协作与竞争,先富与先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多方面的来写。 3.“道德行为”和“道德习惯”这两个概念有什么区别? 课文第8段说:“道德行为,并单纯是遵循德律的行为;有道德的人也不单纯是养成某些道德习惯的人。”依据前一分句可知,道德行为是人们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能够进行道德评价的行为,是行为主体自觉的行为、“并不是单纯遵循德律的行为”。这种行为是有益于他人或社会的行为,是有道德的行为。反之,是不道德的行为,或称为非道德的行为。 道德习惯,也称为道德行为习惯,是个人稳定的道德行为方式。这是指个人的某种道德行为已经不需要意志努力,可以自然而然地完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是在某种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经过长时间的培养而形成的,具有—觉性和稳定性。请注意,这两个概念都与“道德”相关,但一个是“行为”,一个是“习惯”,所谓“习惯成自然”。 4.什么是人与宇宙的同一?为什么说人与宇宙的同一中,他就超越了理智? 1 课文则倒数第3段写道:“可是天地境界的人,其最高成就,是自己与宇宙同一,而在这个同一中,他也就超越了理智。”依据这段文字可知“人与宇宙的同一”是天地境界为人所达到的一种人生境界。联系上文可知,这种境界的人,他自觉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他的行为完全符合的规律。达到“人道”与“天道”的合一,人与宇宙的合一,也就是所谓“天人合一”。但是宇宙是物质的,“天地境界”是精神的人与宇宙的同一,也就“超越了理智”,达到“自由王国”的境地。所以说他“超越了理智”。 5.《人是什么》一文中,征引了爱因斯担的一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文章开头引了爱因斯坦的三段话。先引爱因斯坦晚年一段“自白”:“一个人很难知道在他自己的生活中什么是有意义的”,其作用在于说明“人生是什么”这个论题是难以回答的;接着引爱因斯坦:“从某个侧面做出的回答:“苦和甜来自外界,坚强则来自内心,来自一个人的自我努力”,这便说明人的“内心”,人的“自我努力”在人生中的作用,三引爱因斯坦非常明确的回答”:也就是指出人的社会性,任何人都是“伟大人类社会为一个成员”,个人应当回报社会,贡献社会。这便揭示出人的意义、人生的价值。作者在引述其他材料以后,又引用爱因斯坦逝世前不久对友人说的话:“只要有一天得到了一件合理的事情去做,从此你的工作和生活都会有点奇异的色彩。”这便揭示出人生“奇异的色彩”与做“合理的事情”之间的逻辑关系,告诉人们人生的意义是从哪里来的。可见文中引爱因斯坦的几段文字,有逐步揭示论题含意的作用,也就是逐步揭示人生的意义。 6.怎样理解“人类和个人从本质上说都是历史的”? 这句话是说,人类和个人本质都是由历史决定的。拿个人来说,他为什么是这样的,要看他的历史;就国家来说,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发展的结果,今天的人类,是历史上人类发展的结果。这句话从思想方法上启示人们:要用历史的眼光、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而不能孤立地译人与事。 7.为什么说对未来怀有希望:“是一个人生命力旺盛的标志之一”? 这句话揭示了对未来怀有希望与“生命力旺盛”之间的关系。对未来怀有希望,就有对未来怀有信心,就有奋斗的目标和行动。反之,对未来毫无希望,便是失去了信心,放弃了努力,生命力就不可能旺盛。 8.作者为什么用“往事”“现时”“未来”这样的思路来阐述“人是什么”? 往事——现时——未来,是生命流动的过程。追亿往事,把握现在和憧憬未来,是人对生命思考的过程。用这样的写作思路来阐述“人是什么”,可以从生命过程上去阐明问题,可以把过去、现在、未来结合起来,去憧憬未来,实现人生的意义。 三、练习 1.下列词语注间和书写有错误的一项是 A.伫立(zhù) 伉俪 若隐若现 劳碌一生 B.挑剔(tì) 内涵 风烛残年 风雨不蚀 C.慰藉(jí) 赋予 根深蒂固 相顾无言 D.葛霭(ǎi) 衰竭 漫无目的 溘然长逝 2.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谈生命(节选) 冰心 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 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他聚集起许多细流,合成一股有力的洪涛,向海奔注,一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有时候他遇到峭岩前阻,他愤激地奔腾了起来,直到冲倒了这危崖他才心平气和的一泻千里;有时候他经过细细的平沙,看见了夹岸的红艳的桃花,他快乐而又羞怯,轻轻地度过这一段浪漫的行程;有时候他只想憩息,只想睡眠,而那股前进的力量,仍催逼他向前走„„终于有一天,他远远地望见大海,啊!他已到了行程的终结,大海庄严地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的流入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海上蓬蓬的雨点中升起,飞向西来,再形成一道江流,再冲倒两旁的石壁,再来寻夹岸的桃花。 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生命又像一棵小树,他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在冰雪下欠伸,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中,勇敢快乐地破壳出来,他遇着骄奢的春天,他也许开出满树的繁花,蜂蝶围绕着他飘翔喧闹,小鸟在他枝头欣赏唱歌,他长到最茂盛的中年,他伸展出他如盖的浓荫,来荫庇树下的幽花芳草;他结出累累的果实,来呈现大地无尽的甜美与花的骄傲,也不是结果的快乐,而是成功的宁静和怡悦!终于有一天,他无力地在空中旋舞,在根下呻吟,大地庄严的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的落在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他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地下的果仁中,破裂了出来,又长成一棵小树,再穿过丛莽的严遮,再来听黄莺的歌唱。 2 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宇宙是一个大生命,我们是宇宙大气中之一息。江流入海,叶落归根,我们是大生命中之一叶,大生命中之一滴。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双何尝不美丽? (摘自《青年文摘》2001年第3期) (1)全文开篇就只一句话:“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就像什么。”请作具体分析。 ①在作者看来,生命像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虽然作者说:“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但是,纵观全文,事实上已经作了回答。那么,生命到底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这句话的意蕴和在文中反复出现的作用是什么? ①请阐释这句话的意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这句话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和意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揣摩并领悟“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一句。 ①文章写了哪些快乐的事情?(至少写出3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为什么在快乐和痛苦中我们都要感谢生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全文的鉴赏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题目中的“谈”不是指一般漫谈,而是表现了作者对一个严肃话题的理性思考。 B.两个比喻段,虽喻体不同,但语句处处对比,意旨完全一致,都是对生命意义的诠释。 C.“他消融了,归化了,他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形象地表现经过奋斗的人,在回顾生命里程时,虽然没有遗憾,心境平和宁静,但却有几分怅惘和虚无。 D.第二段末句,连续使用四个“再”字构句,铺陈渲染,重现“一江春水”拼搏不止的形象,展示了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E.全文行文流畅,想象丰富,充满了真挚情感,双蕴含了深刻哲理。 参考答案 1.C 应读jiè 2.(1)①生命像车流的一江泰水,生命又像一棵小树,②生命诞生于自然,最终又顺归自然,是战胜困难,享受欢乐,不停顿前进。 (2)①因为缺少了奋斗与成长,现实中确实有的生命变成了“死湖”,变成了“空壳”所以作者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②反复强调作用,强调今生今世要奋斗,要前进,要成长。 (3)①一江春水经过细细平沙,看见夹岸挑花;一小树种籽破壳出来;小树开出满树繁花,蜂蝶围绕,小鸟歌唱,小树荫庇花草;小树结出累累果实。②因为生命让我们承受了人生特有的愉悦和美丽。 (4) B、C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139c9ff910ef12d2af9e7b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