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析辛弃疾词中黄昏意象的内涵 作者:李文佳 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2年第09期 摘 要:黄昏意象在辛词中得到继承和发展,既表达了传统的日暮相思,也表达了自己请缨无路的愤懑怨恨和茕茕孑立的孤独寂寞。 关键词:辛弃疾;黄昏;内涵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7—0021—01 一、真挚浓厚的日暮相思 中国文学中的相思离别,在四季中多与春秋相联系,而在一天中,则多与黄昏相联系。日暮相思这一主题可以追溯到产生于周初至春秋时代的《诗经·君子于役》,从此开始,黄昏暮景、日暮悲音便在诗人的笔下纷至沓来,在辛词中也不乏表现这一情感的作品,如《满江红·敲碎离愁》、《东坡引·君如梁上燕》,这两首词的主人公的遭遇虽不尽相同,但都异曲同工地塑造了一位黄昏时分,在凄凉暮霭中独立倚楼、泪眼频频、望眼欲穿的女子形象。 然而对于古人来说,除了爱情之外,亲情友情也同样重要,在古代诗词中,黄昏怀人的情感不独出现在情人之间,朋友之间离别的黄昏之思也成为诗歌中的特有内容。如《满江红·落日苍茫》,清李渔《窥词管见》说:“作词之料,不过情景二字,非对眼前写景,即据心上说情。说的情出,写的景明,即是好词。”此词写景尤为突出,开头“暮色苍茫”既点明了离别的时间,也给离别的宴席涂上了一层凄苦的色彩,烘托出一种悲伤的气氛。下片“暮云凝碧”再次写到暮色,照应开头,情含景中,形象鲜明。与此词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江天日暮,何时重与细论文。绿杨阴里,听阳关、门掩黄昏。”(《上西平》)此二句,言黄昏时分,落花时间,绿杨萋萋,听别曲,送友人,此情此景,令人不堪。 二、请缨无路的愤懑怨恨 辛弃疾的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闲居中度过的,即使做官也是远离朝廷的小官,根本不能实现报国的志向。这昂扬的斗志与屈沉下僚的强大反差,不仅使辛词中表现出盘旋激荡的多变姿态,而且使他的词中始终回荡着不遇的悲愤和请缨无路的怨恨。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此词写于淳熙元年(1174年),这时诗人南归已经十几年,他应叶衡之聘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落日时分,诗人登上赏心亭,本想一纾心中的愁恨,然而放眼望去,皆是“献愁供恨”,诗人把“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却“无人会,登临意”,这“登临意”是登临眺望的无边乡愁,是日暮途穷的前程感念,是请缨无路的愤懑,亦是缺少知音的孤独寂寞。 除了登高眺望,诗人也经常通过抚今追昔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遇之感。淳熙五年,诗人在临安大理寺少卿任上不足半年,又调任湖北转运副使,在赴任途中泊驻富有“战争记忆”的扬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1698624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22dc4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