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教材分析 《有的人》选自统编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4篇课文,该单元以鲁迅为主题展开,先后安排了《少年闰土》《好的故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该单元的语文要素为: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因此,这个单元的学习是围绕语文要素,进行多角度地认识和了解鲁迅先生。(出示单元思维导图) 聚焦四篇文章,通过整理发现,分别是站在自己的作品、亲人的角度、社会上其他人三个方面来认识鲁迅。同时,语文要素强调要借助相关资料来理解主要内容。而《有的人》就是通过社会上其他人、本单元课文和相关资料这样多角度来评价鲁迅是个怎样的人。 《有的人》是一首诗歌。这首现代诗对比强烈、形象鲜明、语言朴素、节奏明快,有着很强烈的情感倾向和浓浓的时代色彩。是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诗歌通过两种人的对照,对“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倾注了无限深情,表达了崇高的敬意;而对高踞人民头上的人,则进行了无情地揭露,表明了满腔的愤懑。诗歌的独特之处在于表现了具有哲理意义的主题:人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而活。 诗,是最精妙的语言艺术,用最少的字词,最简练的结构,最优美的音韵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有无言之美,无尽之意,因此被为是“艺术中的艺术,文学中的文学"。诗中言语造的意象与意境,能使人心灵沉浸乃至陶醉。因此诗歌教学绝不能用诸如时代背景一一词语解释一段落大意一一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样的机械学流程,否则就切割了诗歌所蕴含的情思、激情和韵味,而变得苍白和枯燥了。 而这是略读课文,是前面三篇精读课文的迁移和运用,教学本课时,教师应注意结合学过的课文,使学生在充分感受的基础上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和体会。同时,课文也提出相应阅读要求: 这就给我们的教学提供一个方向。所以,阅读欣赏诗歌,应从情绪和感情着眼,从语言入手。我以为,总体说,诗歌的教学重点是领悟感情,品味语言,适当传授知识。 这首诗“有感情地读一读”,可见读很重要。古语有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语文教学之魂。诗歌教学更应通过美读、吟咏、背这样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琢磨、想象、理解。读出文章的韵味情致,读出作者的喜怒哀乐,为作者之而悲,为作者之乐而乐。通过诵读使诗歌的精华积淀和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中,让学生产生一种追求真善美的激情动,进入一种亢奋,旺健的前进式的精神状态中。要将学生引入诗歌的意境,教师要带着饱满的热情进入课堂,要得“情感投入”,融诗人之情、 教师之情于一体,以浓蕴炽热之情去熔炼学生之心,情到深处,诗人、教师、学生共鸣。果真如此,定能提高悟性。人们常说:“只可意会,不能言传”。这不可言传的入微之处,往往可以凭借各种朗读方式(独诵、齐诵、领诵、合诵、分角色朗诵)让学生去会悟。只有师生深切了解诗歌的内容,井被诗人的感情所激励时,才能带着真情实感去朗读。倘若又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那就有助于在学生面前再现诗歌中的形象,使学生顿悟开窍,受到感染和熏陶。 而对比是这首诗的主要写法,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在朗读指导中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对比朗读,如:每一小节前后两句对比读;行为和结果的对比读;还有更加细化的第二小节第一句和第五小节第一句(以此类推)的对比读。还可在理解整首诗诗意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写了哪两类不同的人,他们的境遇又有什么不同,从中感受到要像鲁迅先生一样,做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这首诗意蕴深厚,但教学时注意不要把本首诗的主题过分拔高,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让他们在加深对鲁迅的了解的同时真切感悟到做人的真谛。 新课标提倡:不能再像过去那样视学生为“物”,用冷无情的语言之刀,肢解学生赖以学习的基本材料一一课文,有心无意地奉送知识给学生,听凭其自然“悟得”,而应该以满腔的热情与爱心,以饱含激情的语言之火,起他们学习的强烈欲望,引导他们去探求并获取知识,育成能力,并付诸实践。 另一个教学方向是:结合本单元的课文和你通过其他途径对鲁迅的了解,说说鲁迅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在学习了前面几篇课文的基础上,对鲁迅先生的感人事迹和精神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让学生查阅、搜集关于鲁迅的资料,理解本诗赞颂像鲁迅这样无产阶级革命者的甘为人民和革命献身的伟大精神。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17a6d9525284b73f242336c1eb91a37f011326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