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的“文史参证” (1)

时间:2023-02-19 15:36:10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文史参证,在金庸的小说里是常事,如其自承《九阴真经》里叽里咕噜的怪文,乃受启发写成于一二四〇年的《忙豁仑纽察脱必赤颜》。这本怪书,即名闻天下的《蒙古秘史》,只不过原文是以汉字写蒙古语,使得大家每个字都认识,连起来却完全不懂(明代时,有通汉语亦通蒙古语的人将其译为汉语,收入《永乐大典》)。如此的“文史参证”是以学问为根基的,而金庸的散文集《寻他千百度》,显然是体现他在武侠小说之外的十八般“文”艺的学问及见识。此时,我们再提“文史参证”就有些“别具用心”的意思了,即想拿他的随笔评论与其武侠小说做某种“参证”。这样的求索可说过甚,但于金迷而言却仍是不乏悠长意味的。

寻他千百度

如谈到金毛狮王谢逊的“原型”,学者黄子平认为是源自美国梅尔维尔《白鲸》中的亚海勃船长。金庸谈论过原著及改编的电影,说“这是一个叛逆的灵魂,心灵的深度充满了憎


恨与反抗”,自然,与谢逊的内在联系是显豁的,不过,我认为来源或不止一处。金庸在评论京剧《除三害》时,对周处落笔很深切,与李逵、鲁智深、张飞比,“周处是更加理智、更加内省的,也正因此,他能强烈地为自己的过失而感到惭愧,而发愤改过”,此性格特征与谢逊何其相似。金庸受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学的交汇影响,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或不会定于一尊,而是采集捏合,抟土而造人。

说起京剧,金庸显然是一位段数极高的戏迷,从他评京戏之如数家珍可以看出。我觉得京剧对他的影响,可能不在于那种程式化的表演与结构方式,而是从中熟谙这个民族的文化心理。如他强调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着重点不在“斩”字,而在于“挥泪”,那种人情与法则的矛盾纠结;说盖叫天演武松,层次感分明,“武松见到老虎时是突然惊恐,见到西门庆时是满腔愤恨,见到孙二娘时是机警中带着俏皮,见到蒋门神是轻视中带着警惕”;关羽的才能远不及孔明,但在后世受尊崇的程度却远超之,因为“义”字契合了中国人的心理。另有讲《盗御马》,尤其拿出一段:梁九公闻报御马被盗,把彭朋训了一顿,气冲冲地入内,彭朋转身骂军官,军官骂小兵,最后四名小兵无可奈何,叹一口气,垂头丧气而入。这很有趣,让我想起《鹿鼎记》,那里面韦小宝所经历的官场及社会生态,岂不是与此妙合?

金庸喜好围棋,熟读其小说的自然深知。他写的随笔《围棋杂谈》中也说,《碧血剑》里“写木桑道人沉迷着棋,千方百计地找寻弈友,在生活中确是有这种人的”,这是不是夫子自道?金庸的棋力未必多高,但对此中的境界却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他在《历史性的一局棋》中,细细描写吴清源与本因坊秀哉的对弈,高手之战,波澜起伏,自不待言,而吴清源的奇招被后人称为“鬼怪手”。想想《天龙八部》中所设玲珑棋局,众高人无法可破,后为小和尚虚竹误打误撞偶掷一子,方得生机。那种下法为常人所绝想不到,诡异至极,是不是也有些“鬼怪手”的意思?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20b3e21a8956bec0875e3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