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是介于儿童期和成年期之间的那段时期 1、青春期的界定 青春期在西方社会指12-13岁到20岁出头的那段时间。西方文明极重视生命的这段时期,认为至此人生发展到了最新阶段,是最重要的转折。 青春期是一个现代意义上的概念。在以往的文明中,人们在早年就承担了成人的责任,知道自己的未来。而今天的年轻人虽然生理成熟相对以往较早,但接受教育的时间更长,对父母的依赖更久,心理的成熟可能要更晚一些。 青春期是生理的和文化的因素的结合,其界限并不很分明,需要从体格、智力、社会、法律、心理等多种因素加以界定。青春期的开始可以以身体的发育(发体)为标志,而青春期的结束需要参考下面的因素: 从体格而言,当身体发育成熟,性的成熟即可视为青春期结束,进入成人期; 从智力而言,当能进行抽象思维便达到了认知的成熟; 从社会学角度看,当生活能自给,或选定一种职业,或建立家庭,可以认为进入成人期; 从司法角度看,有选举权(18岁),可以结婚(到婚龄),可以参军(18岁),独立承担法律责任,那是进入成人期了; 从心理学意义上说,当一个人发现自己的个性特征、不依赖父母能自立、形成自己的价值概念体系、能建立成熟的互相依赖的友谊和爱情的关系,这时这人是真正的成人了。当然如果依这个标准,有些实际年龄很大的人可能也并不能算成人。 所以到达成年期的标准如此难确定,青春期的界限也就有些模糊不清了。本文所指青春期限定为大致包括小学晚期、中学、大学早期这段时间。 2、青春期的任务 青春期是一生中非常重要的成长期,青少年要完成从儿童期到成人期的过渡,心理学家曾提出一个非常经典的青少年发展任务表,认为青少年有以下9个发展任务: 1)接受个体的生理和性别角色。 2)建立与异性和同性的新的同伴关系。 3)从情感上独立于父母。 4)获得经济独立的保证。 5)选择职业并为其作准备。 6)发展合格公民所要求的智力技能和概念。 7)获得社会公认的责任行为模式。 8)为婚姻和家庭生活作准备。 9)建立与个体环境相和谐的价值观。 也有更简练的提法:认为青少年需要完成三方面主要的发展任务: A、寻找和澄清自我形象(可与上1、7、9参照); B、认识和处理原始的性欲,肯定一己性别认同,学习建立亲密关系(可与上2、8参照); C、与父母分离,不再依赖父母,独立生活(可与上3、4、5、6参照)。 心理课的内容都将围绕以上的青春期任务而展开讨论、分享、提升、成长。 3、关于青春期的理论观点 斯坦利.霍尔:是第一个提出青春期理论的心理学家,他60岁时出版著作《青春期》(1904)。他将青春期界定为14、15岁到25岁之间的时期。他认为,遗传决定的生理因素引起心理反应,认为青春期是人的一个动荡的过渡阶段。“大动荡”阶段是一个充满犹豫不决和相互矛盾情绪的阶段,这些是不可避免和完全正常的。 他列举了青春期12种对立的情绪: 如:在精力旺盛之后,接着是无精打采和疲劳厌恶; 尽情欢歌笑语继以烦躁消沉和忧郁厌世; 自我中心、虚荣自负和谦卑、羞辱、扭捏相交织; 想与世隔绝却又纠缠于恋爱和友情; 有时敏感温和有时又麻木和残酷无情; 向往偶像和权威却又有反权威的激进等…….。 他认为,童年时期仍有冲动、残酷和邪恶的迹象,那是人类早期不太开化时的特征,如果这些原始冲动在童年时没有得到表达,就会带入成年期。因此他鼓励父母和老师创设情境,使冲动得以表达。 玛格丽特.米德:不否认生物学对青春期的影响,指出了文化因素对发育的重要性,现代社会对儿童和成人有很大的区别对待,青春期的生理变化被如何对待才是决定性的。比如有的社会允许小孩加入成人的圈子,早早进入成人期,青春期就不会有多大压力和动荡。 阿尔伯特.班杜拉:对青春期等同大动荡提出挑战。他认为社会期望青少年的行为表现中具有反抗精神、变化莫测、草率和粗野的特性,经由反复宣传和强调,那么文化的期望会迫使他们变成反抗的角色。错误的期望唆使和保持某些行为,并反过来强化了原来错误的信念。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认为青春期的关键是处于生殖阶段,青春期的男女最容易爱上年龄较大的异性,这些初恋对象代替了父母的形象。青春期的年轻人摆脱父母独立,就可以与异性建立成熟的关系。 安娜.弗洛伊德:认为青春期是性格形成的重要时期。她在《自我及其防御机制》(1936)认为自我防御机制是用来调节社会性和生物性需要的。在青春期,生理的变化引发心理的机能的不平衡,自我和超我的冲突引起了焦虑,唤起了原有的自我防御机制。一种为理智化防御,比如爱好讨论抽象问题来克服本能的冲动;另一种为禁欲主义,害怕对冲动失去控制,藉此过分克制自己的许多简单乐趣,随着慢慢成熟,一旦觉得有能力控制时就会对自己放宽要求了。 埃里克.埃里克森:把人分为八个年龄阶段,青春期是第五个阶段,其危机在于自我定位和身份混乱。生理的发育成熟使年轻人考虑自己的新定位,最重要的方面是关于自己在职业前途里的角色。埃里克森把青少年的偶像崇拜解释成“失去本体观念”的自我定位,还认为青春期的排他性和不容异己乃是克服自我身份混乱的一种防御形式,而青春期的恋爱有助表现和认识自己的特征。他认为青春期是在童年期和成人期之间、在儿童习得的道德和由成人发展的伦理观之间的一个社会心理阶段。对此进行了调整,认为以上自我身份问题是青春期晚期和成年早期面对的问题,而青春期早期面对的是群体认同和疏远的危机。年轻人需要归属于某个同伴群体,否则体验到疏离感,将来可能难以建立起社会支持网络,而社会支持对于个人健康和幸福特别重要。因此要避免限制青春期结交发展同伴关系的机会,又要避免放纵而出现品行问题。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28b7af0dd3383c4ba4cd24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