骈句,指的是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行文相邻、字数相等的两句话,跟对偶相似,只是不像对偶那样在音韵上有严格的要求。骈句也有工整和不工整之分,不工整的骈句在结构和字数上也可能不完全合乎要求。散句,则是相对于骈句而言,也可以说,骈句以外的句子都是散句。 骈句在先秦文章中就有,但不是有意而为,汉代产生赋这一文体之后,才盛行起来,到六朝时更发展成为骈体文,而且多用四言六言的句子排比对偶,称为“骈四俪六”。中唐以后,骈体文衰落,但人们在文章中仍常用骈句,而且不限于四言六言。一般的说,一篇文章中仅使用几个骈句,算不得“骈散结合”,必须使骈句达到一定的数量,才可以算得。 骈偶句是结构相同、意义相关、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而又成双成对的句子形式。 它读起来琅琅上口,看起来整齐匀称,理解起来又相互关联,互相对应,是一种具有特殊的表达效果的语言形式。 怎样鉴赏它们呢? 首先,要放声地朗读,通过朗读使自己的感官愉悦其中,心神陶醉其中。 其次,要用相互联系的方法来解释骈偶上下句。 如“蒙故业,因遗策”,“蒙”与“因”、“故”与“遗”的意思相关且相同;“业”与“策”的意思可以互相渗透。 再如:“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几句也是类似的例句。 第三,要仔细体会欣赏骈偶句用词绚丽多彩丰富多变的艺术特色。 如“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用具体生动的动作行为象征“胡人”与“士”的反抗行为,形象衬出秦始皇的专制之烈,威势之重。 再如“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等句,虽出自论理之文,但读之却让人有亲眼看见浩荡起义之师风起云涌之感。 总之,要想体会《过秦论》这样以辞赋笔触写说理之文的大作,就必须学会诵读品味其中的骈偶佳句。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292c4fb910ef12d2af9e713.html